讲一讲灵魂、素质和能力的问题(深圳市委书记的讲话)

——摘自神舟电脑内部刊物《新视窗》

因为是在深圳大学的讲话,针对大学生讲的,但具有普遍性,所以做了点点修改,使之更具普遍性。


每个人都想成才,都想成功,都想在人生之旅上有所成就,好回报祖国、回报父母和师长、回报社会和学校。

当前,按照xx的要求,全xxx正在开展以“立志、修身、博学、报国”八个字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我们要切实从深圳高校的实际出发抓好贯彻落实。结合这八个字,我认为当代特区大学生要做到“三有三要”。“三有”就是要有理想、有追求、有信仰;“三要”就是要正确认识世界、要正确认识社会、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今天,我就围绕这八个字和“三有三要”,讲一讲灵魂、素质和能力的问题。

第一,关于灵魂问题

我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在灵魂上把握好,这是关乎人生理想、信念、信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大问题。所谓“小成靠才、大成靠德”,一个人要想有大的成就,人生理想、信仰的积淀必须要丰厚。同学们要牢固树立“四个观念”。

一是祖国的观念

没有祖国的人,就是一个孤儿、弃儿;没有祖国的观念,就是缺乏做人的起码品德。作为当代大学生要热爱祖国,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到一起。首先,要为伟大祖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从经济总量上来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GDP保持了年均9%的高速增长,20多年来翻了三番,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从人民生活水平上来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解决了10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现在正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从国际地位上来看,我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八大理事国之一,是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和世界公认的核大国;我国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二,是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和最有潜力的世界市场。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再也不是过去那种积贫积弱的国家了,我们要为伟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当前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其实质就是不希望我们发展,不希望我们强大,可谓居心险恶。其次,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国情。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虽然空前提高,但是我们依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以前人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但另一方面看也是“地大物薄”,总量不少,但人口太多,一算人均资源排名就非常落后。同时,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还有很多贫穷落后的地方,国家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国家要富强、振兴,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同学们要以此来激发奋斗的激情,刻苦学习,发愤学习,为中华民族之崛起,为将来做一个有用之才,扎扎实实地学好本领。第三,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到祖国利益至上。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所谓“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作为中华儿女要热爱我们的祖国,随时为祖国的需要,为国家的最高利益做好奉献青春年华甚至牺牲生命的准备。我们不但要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还要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的凝聚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作为一个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几千万人口的泱泱大国,我们竟然被英国几千人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为什么?我想不仅仅是国力贫弱、武器落后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民族凝聚力不强。其实英国在进攻中国之前,先进攻的是阿富汗,但却没有成功,原因就是阿富汗人民同仇敌忾、顽强抵抗。因此只有全国各族人民、整个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保证我们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顺利进行,才能维护和实现祖国的统一,才能避免重蹈鸦片战争丧权辱国的覆辙。同学们要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好好学习,练好本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发奋读书。

二是人民的观念

人民是我们的父母,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要敬民爱民。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人民面前个人是渺小的,我们要时刻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我国古代就有“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民的观念,立志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成就一番事业,或在普通岗位默默无闻地工作,来回报祖国、回报人民、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和师长。

三是党的观念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首先,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数革命前辈和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历史的选择。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舞台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政党,但最终都被淘汰了,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其次,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保持着先进性,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时俱进、引领着时代的发展,始终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第三,人民并不是一开始就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历史也不是一开始就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干出来的。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迅速改变了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富了起来、强了起来,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明和正确。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宪法确定的。在当今中国的政治力量中,还没有哪一个政党、哪一个政治集团能够代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大家要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拥护党、热爱党,积极向党靠拢。深圳大学学生党员发展、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开展得很好。很多学生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做党的积极分子。同学们这种要求进步的愿望,就是一种人生道路的选择,是理想、信念、人生方向的把握。我为同学们的正确选择而高兴。

四是社会主义的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我们树立社会主义的观念,核心是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历史的选择,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当初中国也曾选择过其他的道路,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曾经提出过各自的政治主张和发展道路,但都被历史证明走不通,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才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事实胜于雄辩,新中国成立50多年的实践也证明社会主义道路适合中国国情,是我们唯一能走通的道路,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大家一定要坚信,沿着这条道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中华民族必将迎来伟大的复兴。

但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却耿耿于怀,妄图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全盘西化,这种图谋在东欧部分国家实现所谓“颜色革命”之后更加凸现出来。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命运与发展,一定要警惕这种思潮。其实这些势力的所作所为,本身就是违背其自身推崇的哲学逻辑和政治理念的。按照西方实证哲学的逻辑,只要结果是正确的,中间过程也应该是正确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充分证明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但西方一些别有用心者,偏偏一味攻击谩骂社会主义制度,明显违背自己的哲学逻辑。按照西方政治理念,推崇的是“自由、平等、博爱”,但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自由选择自己的政治道路和发展模式,他们却不允许,而要强加给我们三权分立那一套,其真实目的就是要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中国搞乱、搞垮。当然,我们还要看到西方政治势力也在分化,一部分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是顽固分子;另外也有一部分人比较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评价中国,承认中国的和平崛起。一些政治家和学者,也在用他们的哲学逻辑、政治理念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更加坚定信心,牢固树立这“四个观念”,发奋读书,积累才干,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关于素质问题

素质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就像一个容器,容量大,装的才能多。从这个角度讲,素质是才能之母。人的基本素质要积累好,就像盖楼要打牢地基,才能够应对人生之旅中的各种艰难险阻,才能在困难、磨难面前正确对待。就素质问题我讲三个方面。

一是同学们要有“三个力”

第一个是要有毅力。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没有一点精气神,没有一点恒心和毅力,即使有能力、有水平也很难发挥得出来,也难以成就一番大的事业。世界上天才毕竟是极少数,人的智力都差不多,能不能成才关键在毅力。鲁迅曾经说过:哪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成功贵在坚持,面对困难和诱惑,如果意志坚强,坚持住了,就能走向成功;如果相反,松劲了、悔棋了、坚持不住了,就会功亏一篑。应该说,坚韧不拔的毅力是同学们通往成功的重要保障。

第二个是要有耐力。有个词叫“能耐”,我认为应该叫“耐能”,耐应该在前。智力和能力的提升固然重要,但我觉得更要重视耐力的培养和锻炼。耐力重于能力,没有耐力,能力就无法产生、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人的成功不是靠能力有多强,而是靠耐力有多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但凡伟大的成功者无不俱备超常的恒心和耐力,像居里夫人、杨振宁、李政道等,他们的成功无不付出了超常的心血和汗水,是耐力与恒心的体现。耐力是一种心理素质,需要逐步地养成,同学们要有意识地在平时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耐力。

第三个是“和力”。所谓“和力”就是团结协作、和谐共事的能力。我讲的“和”,是不同之和,就是要和自己不同性格,不同类型、不同志向和兴趣的人进行合作,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之和。大千世界不是单一结构,而是多元结构。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领域越来越多,靠单打独斗、靠独自打拼,不靠合力、不靠大家集思广益和团结一心,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即使一个群体中每个人都是专家,如果不能够团结在一起,形成合力,也不会走向成功,就像交响乐团缺少指挥一样,只能是白费力气。同学们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父母心中的太阳、掌上明珠,有些人唯我独尊,个性非常突出,从小就比较缺乏与人共处的氛围,所以更需要注重“和力”的培养和锻炼。要逐步培养集体主义的精神、合作的精神和谦虚的精神,谦和、谦虚、谦让,而不骄傲自满;既要自我,有信心、有实力,又要非我,讲合作、讲“和力”;这样就可以产生倍增甚至乘数效应,产生百份、千份、万份的效能。

二是同学们要有“三不怕”的精神

“三不怕”就是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遭受磨难,要树立“吃苦是荣、吃亏是福、受磨练是一种财富”的思想,这是我人生的感悟。要不怕吃苦,勇于吃苦,尤其是在年轻时期,在积淀人生基础的时候;要主动吃苦,敢于吃苦,因为苦的另一面是甜。所谓苦尽甘来,只有吃过苦的人才能真正体味到甘甜的醇厚。要以吃苦为荣,学会苦中求乐,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和真谛,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怡然自得。要不怕吃亏,以吃亏为偏得,以吃亏为幸运,甘于吃亏,不斤斤计较。因为亏的另一面就是得,没有吃过亏的人很难获得发展的良机。要不怕磨难,以遭受磨难作为人生难得的财富。不怕磨难的洗礼,不怕挫折的打击,苦难往往会折腾我们,但苦难往往也能使我们拥有强者的精神和灵魂。怕吃苦就等于回避能力的锻炼,怕吃亏就等于躲避机遇的降临,怕受磨难就等于放弃光明的前途。苦和甜是相辅相成的,亏和得是相辅相成的,磨难与成就也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是辩证法。我认为,没有遇到困难的人也是没有发展机遇的人,没有吃过亏的人也是没有收获的人,没有遭受过苦难的人就是平平常常的人。

作为特区大学生,应该“特”在哪里?我也和同学们真诚地交流交流,讲几句心里话。我认为特区大学生要“特”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吃亏、特别能经受磨难,而不是“特”在我们家庭有多富裕,“特”在有两部手机、两台电脑,可以开着小车来上课。如果以这些为“特”,将来肯定没有出息。这里我讲两个例子,一个是在英国的一些贵族学校里每年都有一堂特别的课程,就是下雪天穿单衣、下雨天不打伞,在操场上站半个小时,用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和耐力,防止养尊处优,将他们的娇气磨掉,将他们锻炼为强者。另一个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日小学生搞友好夏令营,到内蒙古草原体验生活,我们的小孩后面往往有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其他方面的人保驾,怕孩子吃苦、受不了;而日本的小孩就自己一个人跟着老师。夏令营结束之后,日本的老师讲到,如果按照现在你们培养孩子的方式来看,至少在下一代的培养上我们会赢,这样下去,你们的下一代可能还要做我们的亡国奴。我对此非常感慨,心情也非常复杂,感觉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深思。我们决不能用这种娇生惯养的方式来培养下一代,否则我们还没有上擂台竞争就已经输了。作为特区大学生决不能养尊处优,而是要主动去吃苦、吃亏,主动去接受磨难的洗礼。

三是同学们要做到“五个字”

这也是我结合自身经历总结的培养基本素质的“五个字”。

第一是“敬”字,即要敬祖国、敬人民、敬事业、敬老爱幼。知敬者必然会认真,认真是为人的首要,认真是人生的真谛;知敬者必然会谦虚,我主张人要“三谦”,即谦虚、谦和、谦让,不飞扬跋扈、盛气凌人;知敬者必然有诚信,敬则心诚,诚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才会有回报。

第二是“竟”字,这是一种品德,即做人做事要有始有终,全心全意,为学习、为事业、为国家和人民殚精竭虑。

第三是“竞”字,即要崇尚竞争,敢于竞争,永不服输。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家要有信心,不守旧,有勇气,敢于挑战。讲“竞”字的人必然不甘平庸、不服输,必然与时俱进、勇于拼搏。

第四是“静”字,即要克服浮躁,心稳神定气静。古语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静就难成大器,大器来自于静气。大家作为青年学生,包括我们的青年老师更要注重心静。走进“象牙塔”,就要踏踏实实钻研学问,立志问鼎学术殿堂,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大家一定要心稳、神定、气静。

第五是“净”字,即要保持为人做事的干净、纯净、纯洁,拒绝圆熟,永葆激情。首先心灵要纯净,不要受社会不良风气的沾染,纯净的内心世界才是圣洁的。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一定要保持纯洁的心灵,保持一个干净的世界。作为青年人要有一种激昂之情、激越之情,这是人生的一种动力,不要过早地圆滑、圆熟、圆通,要幼稚一些,甚至要傻气一些,要简单一些,宁拙勿巧。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成功的人往往是有傻气的人。尖懒馋滑、投机取巧、善于钻营的人,只说明他的智力还可以,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功。做人要坚持“纯、诚、简、傻”这四个字,纯洁一些,诚信、简约一些,有点傻气。

第三,关于能力问题

能力是实现理想和目标的阶梯,只有掌握了真学识、真本领,肚子里有了“真墨水”,手里有了“金刚钻”,同学们的未来和理想才不是空中楼阁。下面,结合我的人生体会,主要讲两种能力。

一是学习的能力

首先,要善于学习,学习的能力在整个人生中都是管用的。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是说上学才学习、年轻才学习,要保持对学习的爱好与追求,保持一贯性,人生有限而学习无限。我人生的体会是,所学的知识如历史、文学、哲学等都没有浪费,都用上了,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认真学习。

其次,学习不要太受专业的限制,要与时俱进,不要自设藩篱,将自己局限在所学专业领域内。要有一定的知识面,不断拓宽知识的视野,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只要有兴趣就去学,就去钻研,直到搞清楚为止。我以前是学历史的,毕业后对其他学科也很感兴趣,在电子工业部工作时,还专门到工厂里钻研集成电路的有关知识,边学边用。这样的学习钻研习惯对以后我做党政工作以及经济工作很有帮助。

第三,要努力做“全人”,不做“半人”。所谓不做“半人”,是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1948年在清华的一次演讲中提出来的,就是指不要太受文理科划分的局限,要文理汇通,不要太偏科,人的知识和才能要全面。梁思成虽然是一个建筑大师,但他的散文写得也非常好,文字很优美。爱因斯坦也曾讲过,青年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应该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在学校主要培养自我辨别的能力,打牢基础,进行全面的教育,要文理汇通。我在哈佛短暂学习期间,到麻省理工学院去过,他们学校的课程设置就是文理交互的,理工科专业有大约20%的授课时间学文科的内容,文科专业大约有20%的授课时间学理工科的课程。

二是实践的能力

要以用立业,以用立世。首先,要正确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大家知道,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来叫陶知行,为了实践他的教育理念,改了自己的名字,叫陶行知。这就是说,在知与行、学习与实践的关系中,要更加重视行、重视实践。因为实践是应用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知识升华、提高、改造的一个必然途经;不善于实践应用,即使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于事无补。

其次,要处理好立志与力行的关系。人要立志,还要力行。有想法,有谋划,就要去实行。要结合自己的人生志向、职业规划,把当前的实践锻炼纳入到实现人生志向的整个过程中去。

第三,还要立大志做小事,善行半步。既要站得高看得远,还要善于动手,善于从低起步、从低到高,善于迈半步,积小胜为大胜。我在讲改革的时候提出了半步策略,其实这也是人生宝典。什么事都要循序渐进,万丈高楼平地起,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第四,要“以特立,以专长”。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样样精通,要有一专之长,以特色和自己某方面的专长先立足、立事。我上大学的时候曾立志要学四门外语,英语、法语、日语、德语字典都有,但最后发现精力根本就不够,还是要主攻一门。这个经历给我的启发就是要专一。
我寄语同学们,切忌只会开门,不会入门。这也是我学习和生活的总结。社会大厦、人生之途从任何地方都可以入门,但关键是不能一人进多门。不能既想干这个,又想干那个,这个门还没等敲开,又敲其他门。认准一个门就坚持敲下去,一直到敲开为止。另外,不要同时进多门,又想学这个,又想学那个。就像打井一样,有人打一口井就打出了甘甜的泉水;有的人打了十几口井也没出一点水,就是因为没有耐性、深入不够,虽然打了多口井,但最终没出水,等于没有打。我们一定要有耐心、有恒心,无论进哪个门,真正入了门之后,有了一技之长,有了自己的园地,可以触类旁通的时候,再去“串门”、再去横向发展。

请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分享到微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