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政治的辨析

  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语文中的汉字易出现混淆的局面,其实历史中的很多内容也易出现混淆的局面,例如,各个朝代的都城问题、各个朝代的思想问题等等。今天,酷KE网就带大家从中国历史政治的角度,看一下易混淆的知识,希望可以辅助大家学好高中历史,同时也祝愿大家取得好的成绩。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

  1. 1

      1.西周的分封制

      辨析:分封制是高考的常考点,必须熟练掌握。易错点: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作出准确的理解和判断。第一,商朝已有分封,西周分封制始于周武王时期,西周将这一制度完善。第二,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代。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第三,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命令、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第四,西周分封制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推动西周王朝走向繁荣,巩固了其统治,传播了周文化,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第五,诸侯国随着其势力的膨胀,逐渐演变成割据势力,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诸侯争霸,表明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

      真题扫描:2009年广东历史卷、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都引用柳宗元的政论文章《封建论》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理解,省的简称与西周分封的关系。

      高考视角:其一,用具体史实考查学生对分封制内容的理解;其二,用生产力标准对分封制进行客观评价;其三,图文结合,对空间概念及特定含义进行考查。


  2. 2

      2. 关于商朝都城

      辨析:商朝曾多次迁都,其各个时期的都城是不同的,容易搞错,学生主要应注意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都城的位置。商建立时(前1600年)定都毫(今河南郑州),商朝中期盘庚迁都至殷后基本稳定下来,故又称殷朝,商灭亡前的都城在朝歌(今河南淇县)。武王伐纣时交战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就是在朝歌郊外。

      高考视角: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很少涉及商朝,但中国有文字(甲骨文)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它还为西周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不能忽视。考查时或以文字材料的形式,或以地图材料的形式如要求在地图上准确标出都城的位置,复习时应注意相关材料的应用,能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


  3. 3

      3.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霸

      辨析:从影响看,春秋争霸与战国争霸有一致的地方,都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力量,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和发展;表明分封制走向崩溃;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易混点:易将两个概念张冠李戴。春秋争霸的实质是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掠夺战争;重大事件:葵丘会盟、城濮之战、楚王问鼎。战国争霸的实质是新兴地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重大事件: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真题扫描:2006年北京文综卷考查了春秋、战国形势图的变化,江苏历史卷要求在地图上指出阴影部分发生的事件(吴越争霸)。

      高考视角:利用材料反映争霸战争的积极作用;要求在地图上对重大事件发生的地点作出准确的判断。


  4. 4

      4.西汉封国制

      辨析:易错点:对其内容及含义容易忽视。西汉封国分为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县监督。

      真题扫描:2010年江苏历史卷考查了西汉郡国并行的问题。

      高考视角:郡国并行制是西汉政治的一大特点,直接导致了王国问题的产生,成为西汉前期的一大社会问题。学生主要应从教训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政治制度。此外,用地图反映这个时期的政治特点时,学生应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5. 5

      5. 商鞅变法的影响

      辨析:商鞅变法是一次成功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要全面分析其影响。第一,变法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实现了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等,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制度得到确立。第二,变法取消贵族特权,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商鞅也因此被贵族处死。但其实施的新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取得了明显成就,因此新法得以保留。第三,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特权,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第四,变法全面贯彻了以法治国的主张,带有明显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特征,也体现了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第五,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但不利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高考扫描:商鞅变法是高考的常考点,2001年全国文综卷考了商鞅的观点;2007年上海历史卷考了商鞅变法的内容;2010年上海历史卷考了法家思想。

      高考视角:此知识点以材料型主观试题进行考查的可能性较大,用一系列有关变法的材料,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中得出启示。


  6. 6

      6.分封制与郡县制

      辨析:分封制与郡县制是古代史上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二者虽有一定的联系,但郡县制并不是对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而是对它的否定。从实行条件看,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从基础看,前者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后者按地域划分;从传承方式看,诸侯王位是世袭的,而郡县制下的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从官吏权力看,诸侯王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而上述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的关系方面,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从官员职责看,前者在封地内有行政权、土地管理权,而后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无土地管理权;从影响、作用看,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政权,拓展了疆域,但也容易形成割据势力,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真题扫描:2004年江苏历史卷主观题用识图方式考查了分封制的特点;2007年广东历史卷、2008年上海历史卷考查了郡县制;2010年安徽文综卷、江苏历史卷都引用柳宗元的评论肯定郡县制的积极意义。

      高考视角:虚拟情境反映这一制度的特点;提供相应材料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提供有联系又容易混淆的概念让其判断。

  7. 7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辨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形成于秦朝,奠定了中国此后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其包括两个方面: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指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立,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权的命令,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封建社会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

      真题扫描:2004年全国文综卷考了中央集权的具体含义、这一制度的思想来源等。2010年北京文综卷用地图的形式考查汉朝的地方机构;山东文综卷通过材料考查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广东历史卷通过材料对唐朝与宋朝进行比较,得出君主专制加强的结论。

      高考视角:用材料反映这一制度的作用(积极的或消极的);这一制度的演变过程及评价;用图示反映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8. 8

      8.三省六部制

      辨析:易错点:不能准确把握其内涵。隋文帝创立,综合魏晋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首先,三省为最高政权机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完善于唐太宗统治时期,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它们之间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其次,三省的设置是加强皇权、分割相权的重要措施,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也是为分割相权。注意:明朝实行三司分权,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管理地方民政财政、监察司法和军政,不是分割相权,而是地方分权。

      易混点:易与相关(或相似)的概念发生混淆。相关的概念有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在三公九卿制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和行政权,但在三省六部制下,丞相权力大为削弱(一分为三),从而有效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从这个角度讲,三省六部制是对三公九卿制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完善。相似的概念有西方的三权分立制,二者看似相似,其实有着本质的差别。西方的三权分立是以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为核心,能有效防止腐败,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而三省六部制的三省,虽能相互牵制和监督,但都必须听命于皇帝,三省没有最终裁决权,所以不能从根本上防止统治腐败和中央政令的失误。

      真题扫描:2006年天津文综卷、2010年福建文综卷引用材料,分别考查了三省六部制的概念;2009年江苏历史卷考查了三省的分工;2010年上海历史卷用填空和简答的方式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相关知识。

      高考视角:提供相关概念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诊断并评述;引用史实,设置新情境,让学生判断有关的职务或时间;设计众多容易混淆的概念,让学生判断。


  9. 9

      9.西汉刺史制度

      辨析:易错点: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刺史制是汉武帝时的监察制度,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后来演变为地方行政制度。西汉时剌史级别不高,但权力大,可以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剌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易混点:与相关概念发生混淆。宋朝在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明朝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但通判和提刑按察使司都是地方机构,不能代表中央,且与地方长官互相牵制,不像西汉刺史那样专职从事监察职能。

      真题扫描:2004年全国文综卷Ⅲ、江苏历史卷都是直接考查刺史制度。2008年宁夏文综卷考查了宋朝的通判。

      高考视角:引用材料让学生判断不同时期的监察机构及其职能;用图的形式反映其职能或时期;秦朝、西汉、宋朝监察机构的区别。


  10. 10

      10.科举制

      辨析: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史上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选官制度,是高考常考点。

      易错点:不能准确理解其发展历程。科举制创立于隋朝,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形成;完善于唐朝,贞观时增设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发展于宋朝,考试分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减少考试科目,实行糊名法;明朝走向极端,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文体必须是“八股文”。

      易混点:易与相关概念混淆。科举制产生之前的选官制度有汉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和“德”,但缺乏客观的量化标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声望”,使世家大族长期把持从中央到地方的要职。从对比中可以看出,科举制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原则,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素质,促进教育与文化的发展。

      真题扫描:2009年上海文科综合卷考查了宋朝科举制,全国文综卷主观题考查了中国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2010年浙江文综卷考查了唐朝科举制的情况,全国文综卷Ⅰ考查了唐朝进士科受到人们重视的相关知识。

      高考视角:科举制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设置情境反映科举制的特点;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改革的现实意义;科举制对中国古代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等。


  11. 11

      11.元朝行省制度

      辨析:元朝行省制是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一制度影响至今,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行政区划的基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的管理。

      易错点:对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理解不够准确。行省制度包含中央与地方的管理体制,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其中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地方设行中书省或称行省(省),其中河北、山西和山东由中书省直辖。

      易混点:易与类似概念及机构发生混淆。与宋朝地方机构相比,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从而保证了地方行政职能的履行,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与分封制、郡县制相比,分封制下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权之外,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是中央政权管辖下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此外,明朝的“省”并不等同于元朝的“省”,元朝的“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明朝的“省”指地方分权后的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

      真题扫描:2004年全国文综卷考查了行省设立的时间;2005年全国文综卷考查了元朝中央行政机构的名称,北京文综卷考查了元朝的行政区划图;2006年四川文综卷考查了元朝地方机构的名称(行省)。

      高考视角:元朝以来省级区划的变化,特别是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的变化,通过地图提供的信息予以比较分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分析行省制实行的原因及其在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联系及区别。


  12. 12

      12.府兵制与募兵制

      辨析:府兵制和募兵制是隋唐时期的军事制度,二者易被混淆。府兵制源于西魏,发展于隋唐,崩溃于唐开元年间。募兵制在唐玄宗时实行。隋唐时的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其特点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兵将分离,其服役期间免征赋役,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募兵制的实行是因均田制遭到破坏,作为职业兵,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此外,在古代史上,具有“兵农合一”性质的制度除隋唐时的府兵制外,还有阿骨打推行的“猛安谋克制”,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

      真题扫描:2004年广东历史卷考查了府兵制的经济基础。

      高考视角:这是一个新增考点,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没有涉及。对此,注意一些易混概念即可,如古代史上具有“兵农合一”性质的军事制度;根据材料对府兵制和募兵制进行客观评价。


  13. 13

      13.契丹族的“蕃汉分治”

      辨析:“蕃汉分治”是辽统治者富有远见和政治智慧的一项政治制度。

      易错点: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 “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汉制,管理汉人和渤海人。“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这种南北分治的措施,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契丹族的发展,也是对中原先进文化的肯定和保护。但汉人与契丹人并不平等,其明确规定北面官的权力要大于南面官,汉人不能担任北面官。另外,古代少数民族中,实现“蕃汉分治”的并不是只有契丹族。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也是采取汉制官职和党项官职两个系统。

      易混点:明确近似概念之间的差异,如今天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都是在统一国家内实行的政治制度,完全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一国两制”是根据港、澳、台的实际情况,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策略,也是为了保障香港、澳门和台湾人民的利益。因此,其与辽的“蕃汉分治”有着本质的差别。

      真题扫描:2000年全国文综卷出了一道关于辽朝政治制度的材料解析题。2004年江苏历史卷、全国文综卷Ⅳ的客观题都考查了“蕃汉分治”。

      高考视角:用材料反映“蕃汉分治”这一政治制度发挥的作用;考查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及联系,如契丹族与党项族的政治制度,“蕃汉分治”与“一国两制”等。


  14. 14

      14.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

      辨析:(1)相同点:目的相同,都是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性质相同,都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最终结果相同,都因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

      (2)不同点:侧重点不同,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作用及影响不同,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些成效,国家收入大为增加,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其影响更大。

      (3)内在联系:庆历新政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教训,为王安石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真题扫描:2001年上海历史卷考查了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引起逃避赋税之人强烈反对的内容;2004年春季高考卷考查了王安石变法,江苏历史卷考查了变法的内容;2005年春季高考卷考查了王安石变法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的措施;2005年广东历史卷主观题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教育方面的措施及其评价。

      高考视角:客观题重在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理解运用;主观题重在提供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及其影响。


  15. 15

      15.改土归流

      辨析:改土归流是明清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所实行的政策。易混点:时间、范围及标志性事件。第一,改土归流是从明永乐年间,平定了西南地区两个宣慰司叛乱之后,改设贵州布政使司开始的,但西南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土司制度;第二,改土归流在西南的贵州、四川、云南一带,不包括西藏;第三,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的是清雍正帝,而不是康熙帝,康熙帝平息三藩之乱只是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第四,改土归流的主要作用是加强对西南的统治,改变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

      真题扫描:2005年全国文综卷Ⅰ考查了明清改土归流政策。

      高考视角:对概念的准确判断;用材料从国家统一这个角度立意;用大跨度的材料反映西南地区的变化。


  16. 16

      16.清朝的行政区域

      辨析:清共有25个省级行政区划,其中18个省,5个将军辖区和两个办事大臣。5个将军辖区指盛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两个办事大臣指西藏和青海。但要注意的是,清在蒙古仿照八旗制度实行特殊的盟旗制,并没有包含在25个省级行政区域内。乌里雅苏台在今天的外蒙古。

      高考视角:行政区划的位置及变化;图文结合,分析将军辖区及办事大臣建立的背景。


  17. 17

      17.秦、唐、清时期的疆界

      辨析:秦、唐、清是三个重要王朝,秦第一个完成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唐将封建王朝推向高峰,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清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虽与时代潮流相违背,但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对照地图掌握其疆界。(图略)秦,东到大海,西到陇西(今甘肃临洮),北抵长城,南濒南海。唐,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中亚内湖,在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东北至外兴安岭,南到南海。清,西跨葱岭(新疆帕米尔高原),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南包括南海诸岛。


  18. 18

      真题扫描:2002年全国文综卷主观题涉及中国古代对西北的管辖机构,古代的葱岭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地方;2004年上海历史卷试题要求对古代疆域图排序,全国文综卷Ⅱ考查了中俄边界;2006年广东历史卷考查了秦汉对岭南的管辖。

      高考视角:从图上分析中国古今边界的变化及原因;图文结合,秦、唐、清对边疆的开发与管理。


    END
请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分享到微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