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里逻辑备份、物理备份、Rman备份的区别


Oracle数据库的逻辑备份ORACLE数据库有两类备份方法。

第一类为物理备份,该方法实现数据库的完整恢复,但数据库必须运行在归挡模式下(业务数据库在非归挡模式下运行),且需要极大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磁带库;

第二类备份方式为逻辑备份,业务数据库采用此种方式,此方法不需要数据库运行在归挡模式下,不但备份简单,而且可以不需要外部存储设备。数据库逻辑备份方法ORACLE数据库的逻辑备份分为三种模式:表备份、用户备份和完全备份。

表模式备份某个用户模式下指定的对象(表)。业务数据库通常采用这种备份方式。若备份到本地文件,使用如下命令:

exp icdmain/icd rows=y indexes=n compress=n buffer=65536

feedback=100000 volsize=0

 file=exp_icdmain_csd_yyyymmdd.dmp

 log=exp_icdmain_csd_yyyymmdd.log

tables=icdmain.commoninformation,icdmain.serviceinfo,icdmain.dealinfo

若直接备份到磁带设备,使用如下命令:

 exp icdmain/icd rows=y indexes=n compress=n buffer=65536

 feedback=100000 volsize=0

 file=/dev/rmt0

 log=exp_icdmain_csd_yyyymmdd.log

tables=icdmain.commoninformation,icdmain.serviceinfo,icdmain.dealinfo

 注:在磁盘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应先备份到本地服务器,然后再拷贝到磁带。出于速度方面的考虑,尽量不要直接备份到磁带设备。

用户模式 备份某个用户模式下的所有对象。业务数据库通常采用这种备份方式。 若备份到本地文件,使用如下命令:

exp icdmain/icd owner=icdmain rows=y indexes=n compress=n buffer=65536

feedback=100000 volsize=0

file=exp_icdmain_yyyymmdd.dmp

 log=exp_icdmain_yyyymmdd.log

若直接备份到磁带设备,使用如下命令:

exp icdmain/icd owner=icdmain rows=y indexes=n compress=n buffer=65536

 feedback=100000 volsize=0

 file=/dev/rmt0

 log=exp_icdmain_yyyymmdd.log

注:如果磁盘有空间,建议备份到磁盘,然后再拷贝到磁带。如果数据库数据量较小,可采用这种办法备份。

 完全模式备份完整的数据库。业务数据库不采用这种备份方式。备份命令为:

exp icdmain/icd rows=y indexes=n compress=n buffer=65536

 feedback=100000 volsize=0 full=y

file=exp_fulldb_yyyymmdd.dmp(磁带设备则为/dev/rmt0)

log=exp_fulldb_yyyymmdd.log 对于数据库备份,建议采用增量备份,即只备份上一次备份以来更改的数据。增量备份命令:

exp icdmain/icd rows=y indexes=n compress=n buffer=65536

 feedback=100000 volsize=0 full=y inctype=incremental

file=exp_fulldb_yyyymmdd.dmp(磁带设备则为/dev/rmt0)

log=exp_fulldb_yyyymmdd.log

注:关于增量备份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 只对完整数据库备份有效,且第一次需要full=y参数,以后需要inctype=incremental参数。

 2. 用户必须有EXP_FULL_DATABASE的系统角色。

3. 话务量较小时方可采用数据库备份。

 4. 如果磁盘有空间,建议备份到磁盘,然后再备份到磁带。

业务数据库备份方法及周期用EXP进行备份前,先在SYS用户下运行CATEXP.SQL文件(如果以前已运行该文件,则不要执行这个脚本)。

 没有特殊说明,不允许在客户端执行备份命令。 备份命令参照表模式下的备份命令。

RMAN备份原理在之前,看了用户管理的备份恢复管理,通过以SCN为线索贯穿整个过程,来熟悉了备份原理。RMAN的备份过程和用户备份恢复管理有很大的区别,很多朋友了都没有理清楚原理下面的是我的理解:

RMAN备份数据块的工作原理:

    原理:RMAN基于备份算法规则来编译要备份的数据文件列表。基于通道数和同时备份的数据文件数,RMAN在ORACEL共享内存段中创建一些内存缓冲区一般是在PGA中不过有时候内存缓冲区会被推入SGA。通道服务进程随后就开始读取数据文件,并在RMAN缓冲取中填充这些数据块。一个缓冲区被填满时,输入缓冲区的数据就会推出到输出缓冲区。数据文件中的搜索数据块都会都会发生这种memery—to—monery write 的过程,如果数据块符合备份的标准,并且memery—to—monery write操作没有检查到数据corruption则该数据块会被保存到输出数据缓冲区中,直到输出缓冲区被填满。一但输出缓冲区被填满,输出缓冲区的内容就会被推到备份位置(磁盘或者磁带)

       RMAN备份数据库过程:    RMAN发出备份全库命令后,RMAN生成到目标数据库的bequeath连接,也就是说会检查ORACLA_SID变量中的实例名,并在该在实例上产生一个服务器进程,然后作为sysdba登陆,然后会产生一个作为备份的通道,(在PGA或者是在SGA分配存储)。随后RMAN调用SYS.DBMS_RCVMAN请求数据库结构信息,包括控制文件的信息(当前序列号,创建时间……)由于指定了备份全库,所以RMAN会请求数据库中数据文件信息,并判断是否存在offline数据文件(包括所在的位置和工作方式)。   

      RMAN开始备份,为了保持数据一致性RMAN必须构建控制文件快照,接下来RMAN调用DBMS _BACKUP_RESTORE数据包,该调用可

以创建备份片。RMAN拥有文件列表,所以它为数据文件读取操作分配内存缓冲区,分配缓冲区后RMAN初始化备份片。一旦初始化了备份片,RMAN会判断是否使用了服务器参数文件,如果使用了则会做为备份的一部分,还要备份控制文件,之后才开始备份数据文件,并将其推至内存。为了实现这一功能,通道进程在磁盘上执行预读取操作,并且将多个数据文件读入内存中,RMAN会判断数据块头信息是否仍然为零,如果数据块没有被使用过,就不会发生到输出缓冲区的写操作,同时会丢弃这个数据块(这就RMAN为什么会只备份使用过的数据的原因,也是它的优点)RMAN还会执行检查数据块有没有corruption操作。当检查通过了就被写入到输出缓冲区。一旦输出缓冲区填满了,就被推至备份文件位置。  

        在备份数据块的时候,RMAN影子进程会得到备份状态信息。并将它传给V$session_longops视图。查询它能得到信息。   

       当数据文件的所有数据块都被读入输入缓冲区并确定了状态之后RMAN就会通过将这个数据文件写入备份片来结束该文件的备份操作。所有数据文件写入备份片之后,RMAN生成最后一个对SYS DBMS BACKUP RESTORE 数据包的调用,该调用在控制文件中写入备份信息(包括备份片名,启动备份操作时的检查点的SCN和完成备份的时间)    至此完成备份!希望大家继续讨论RMAN备份恢复原理(RMAN功能太强大了)

请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分享到微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