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介绍
来自快递之乡,11年本科毕业于马爸爸母校,毕业后误打误撞进入数据库行业,在这一行也是干了10多年的老兵。响应习大大的号召,目前就职于一家数据库基础软件创业公司,有数据库方面需求的可以联系我。吾人小而不聪了大也不奇,然幼喜于文史,闲暇乐于神交古人,每读高人之作,便有满腹嘈嘈之言,遂作此公号。

提到孔融,大众的印象是让梨、圣人之后、建安七子,是满腹经纶、孝悌谦让传统文人,然而史书中的孔融从来不是谦谦君子,更像是吐槽大会的选手。在孩子和父母关系上,孔融有个比喻。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就像东西放在容器里,东西倒出来了,那和容器就没有关系了;至于父亲,那更不值得一说,他之所以生我,完全是自己的一时“性起”,这又有什么亲情呢。
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别说古代以孝治天下,就是在开放包容的今天,这样的声音也是很刺耳。不出意外,嘴嗨完后,孔融就领了盒饭,还连累妻子、子女都被杀。
其人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七世祖霸,为元帝师,位至侍中。父宙,太山都尉。
这段材料摘自《后汉书》,孔融是东汉末期人,字文举,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他的七世祖孔霸,为汉元帝师,官至侍中。父亲孔宙,泰山都尉(太通泰)。
这里范晔特别介绍了孔霸,但没有介绍孔霸的儿子——孔光,也就是孔融的六世祖。论成就,孔光不比父亲孔霸差,官至大将军、丞相、太傅、太师,也是西汉最后一位皇帝--汉平帝的老师。同时期的“穿越之子”王莽,见到孔光那也得礼让三分。总之,孔家在两汉是根红苗正的红N代。
除了家族背景以外,孔融还是曹魏首位皇帝——曹丕,钦点的天下最牛读书人。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
今天的学者,最牛逼的有这七人,他们是:山东人孔融孔文举、扬州人陈琳(字孔璋)、山阳人王粲(字仲宣)、北海人徐干(字伟长)、陈留人阮瑀(字元瑜)、汝南人应玚(字德琏)、东平人刘桢(字公干),这七人做学问没有漏洞,写文章用的词语没有错的,都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让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
曹丕口中的这七人,在后世还有个更有名的名称:建安七子(建安是汉献帝年号,一共持续了25年),还把孔融放在建安七子之首。因此,孔融的文学才华是受到当时官方认可的,而且曹丕本人也是建安年间,另一个文学组合——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成员。因此,他们之间的欣赏,不是同行商业互吹,不是菜鸡互啄,是高水平之间的互相欣赏。
那这样一个有才华、有身世传统的大儒,又是怎么吐槽和怼人呢。我们从他小时候的故事开始说起。
年少成名
除了让梨以外,少年的孔融还有另一个颇有名的故事,在《后汉书》和《世说新语》都有记载,两个版本故事内容基本差不多,以《后汉书》为例:
融幼有异才。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众坐莫不叹息。太中大夫陈炜后至,坐中以告炜。炜曰:“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融应声曰:“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膺大笑曰:“高明必为伟器。”
孔融从小就表现出很有才华。十岁,跟父亲到京城。当时河南尹李膺生活简单自律,不随便接见士大夫及宾客,他的座上宾只有两类人:当代名人和世代有交往的人。孔融想看看李膺是怎样一个人,就去李膺家敲门,对仆人说“:我是李大人世代有交情的子弟。”仆人告诉李膺,李膺便请孔融相见,问道:“你圣明的祖先曾经与我有交情吗?”一边是朝廷大官的——河南尹,一边是个十岁的小孩。但李膺还是用了高明祖父与仆
来称呼自己和孔融的祖先,显得非常平易近人和谦逊有礼。
但孔融并不买账,说:“是的。我的祖先孔子与您祖先老子有相同的道德,又为师友关系。那么,我孔融与您为累世通家。”在座无不为之赞叹。太中大夫陈炜后到,在坐的人把这告诉了陈炜。陈炜说“:噢,人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大用。”孔融接着他的话说“:照您这么说,莫非您小时也挺聪明的吗?”李膺听了大笑说:“你将来一定会大有出息的。”
这个故事最早记录在《世说新语》里,范晔基本是照抄写进了《后汉书》。关于老子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里介绍了多个版本,一种观点认为李耳就是老子。我们知道老子和孔子是师生关系,而孔融当世公认的圣人孔子后代,他把李大人说成是老子的后代,那李大人的血统就高贵了,毕竟后来李唐王朝也认老子为祖宗,显然李大人听了这番推论后很开心。李大人对十岁小孔融的的喜爱,应该是写在脸上的。
这个故事的孔融是个机敏、得理不饶人,能把各种典故化作怼人的梗,和人们印象中文人的温、良、恭、俭、让形象并不同。成年后的孔融,在怼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走到了尽头。
疯狂DISS输出
曹操和孔融是一辈子的冤家,他们互相看不上对方,但又互相需要对方。和20年前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王刚和张国立两位老师一样,一个被骂的开心,一个骂的开心。我们看这几个故事。
初,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官渡之战后,曹操攻下邺城,搞了屠城行动,袁绍家的女性多被掳掠。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袁绍的儿子)的妻子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没看懂这梗,还单纯的以为自己读的书少,就问孔融这梗出自什么典故。他答:“ 操哥,我按今天的事情(曹丕纳妾的事)推测的,有点想当然了哈。”
孔融把甄氏比作妲己,文人骂人那从来都是不说一个脏字的。这还只是开始,他还嘲讽国家的战略政策。
后操讨乌桓,又嘲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曹操讨伐乌桓,孔融又开始嘲讽:曹大将军远征萧瑟荒蛮之地,实在太辛苦了。从前肃慎(东北少数民族前身)不进贡楛木作的箭头,丁零(匈奴一部)盗窃苏武的牛羊,这些和乌桓冒犯您的罪过一样严重,不如连同肃慎、丁零都灭了!
这番话颇有当代“键盘侠”之风,国家的政策岂是一个自媒体评论的,不就是仗着自己有点文化,有点流量吗?这难道就能不拥护国家最高决策者的行动了吗?还冷嘲热讽,我作为曹魏同时期的外国人(咱桐庐当时是吴国)都看不下去,有文化就能随口扯典故到处喷人吗?
别以为孔融只在国家的军政大事上意见多,在社会民生上,也和“中央”意见不同。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那些年饥荒战乱的,曹操想要禁酒,孔融却多次上奏认为不要禁酒,更可气的是表达的语气还不太好。
结局
终于,曹操还是出手了,在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后,于是有了开头那段后半句: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
丞相府下的某官员给孔融加了莫须有的罪:“少府孔融,从前在北海,看见王室不快不行了,就私自招集徒众,这事想要图谋不轨,还说:‘我大圣之后,被宋所灭。坐天下的,何必一定是卯金刀(这里其实是指皇帝何必姓刘,卯金刀就是劉的繁体字)。’后来,还和孙权的使者说话,诽谤朝廷。
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
政治斗争,最终还会上升到了谋反、叛乱的,只有这两个标签,那无论怎么处理他都是合理合法了。曹操对孔融之死写文章总结:孔融虽然伏罪了,但世人只知道他才华横溢的虚名,缺少实际的核实,我看到的孔融是浮夸、作死、狂妄、狡诈,严重违背人伦秩序的人(孔融既伏其罪矣,然世人之采其虚名,失于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
孔融的一生是悲剧的,魏武帝的这段评价是对孔融疯狂吐槽的人生的总结。站着曹操的角度看,统一北方是第一步,而统一舆论场显然更重要,一个爱吐槽的孔融,不进和当世的曹操甚至政治环境都是不兼容的。
参考
《后汉书》--范晔
《世说新语》--刘义庆
《史记》--司马迁
《世说俗谈》--刘勃
《三国志》--陈寿
《典论》--曹丕
《宣示孔融罪状令》--曹操
·end·
—如果喜欢文章,快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