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超级强国的军队进化史

前言

晋国是春秋第一强国,从献公崛起后,经历文公称霸、襄公制霸、灵公初衰、成公中兴、景公失霸等,这期间晋军是如何进行演变的?回答这个问题,还得是看《左传》、《国语》、《史记》,本文依据这三本最早的材料,尝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三家分晋的时间

熟悉中国历史的都知道,三家分晋是春秋和战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另一个田氏代齐),人们常说:“三家分晋标志着春秋的结束,战国的开始。”三家分晋具体是哪一年呢。现在学界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在晋哀公四年(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掉智氏并瓜分智家和晋国国君的领地,有部分学者认为是这个标志。第二种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说法,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天子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标志着三家分晋。最后一种是《史记--晋世家》的说法,以晋国宗庙绝祀为标志,在晋静公二年(公元前376年)。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这里不争论到底以那种说法为准。现在学界主流还是采用采用司马光的说法,即晋国的灭亡时间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


周朝军队编制

在《周礼.夏官司马.叙官》中对周朝军队的人数、官职是这么介绍的:每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相当于现代的师),天子可以有六军,大国三军,中等国家二军,小国只能有一军,军的将领都称为卿。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一军则二府、六史、胥十人、徒百人。--《周礼.夏官司马》

晋国大事记


三军六卿的诞生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前夜,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对晋国军队做出重大改革,首次设置三军六卿制,将晋君分为中、上、下三军,每军设置一位将、佐官员,这六位就是晋国最高军事领导人,合称晋六卿。《左传》和《史记》均对此做了比较详细的记录。我们先看《左传·鲁僖公二十七年》记述:

 于是乎蒐于被(读作pi)庐,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縠(读作xihu)可。。。”乃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犫(读作jiang)为右。

再看《史记--晋世家》的记述:

 四年,楚成王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定霸,于今在矣。”狐偃曰:“楚新得曹而初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宋免矣。”于是晋作三军。赵衰举郄縠将中军,郄臻佐之;使狐偃将上军,狐毛佐之,命赵衰为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犫为右,往伐。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而以原封赵衰。

再看《国语--晋语》:

 乃大蒐于被庐,作三军。使郤縠将中军,以为大政。郤溱佐之。子犯曰:“可矣。”遂伐曹、卫,出谷戍,释宋围,败楚师于城濮,于是乎遂伯。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晋楚城濮大战前夕的被(读pi)庐军演上,晋文公三军六卿首创。《左传》和《史记》均对首届六卿人员作了记录:郤縠将中军,郤溱将中佐,狐偃将上军,狐毛而将上佐之,栾枝将下军,先轸将下佐,并且这份名单是由正卿赵衰推荐的。

先秦时期的官制是世卿世禄,晋六卿也不例外。虽然首任六卿是由五家组成,但之后的200多年时间是由十几家世族轮流所把持,他们分别是: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士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世族。这些世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兼并厮杀,最终韩氏、赵氏、魏氏胜出,实现了三家分晋。三家分晋也标志着春秋结束、战国开启。

然而晋国的军队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军制的演变

早期晋国忙着曲沃代翼,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内部动乱,最终小宗替代大宗,成为晋国新主人。周礼的基础是宗法制。因此,曲沃代翼的成功,却成了春秋礼崩乐坏的标志。晋武公元年(公元前678年),周天子派虢公命令曲沃庄伯设立一军,并任晋国国君。

  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左传.鲁庄公十六年》

曲沃代翼成功后仅仅两年,晋武公便去世,继位的是晋献公。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面对连续的战争,晋献公扩编了军队,设立了两军,自己带领上君,太子带领下军。这次扩军后也带来了很好的效果,连续灭了霍国、魏国、耿国,之后又通过假途伐虢,又征服了虞国以及老对手虢国。

 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伐灭霍,灭魏,灭耿。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史记.晋世家》

晋国两军的设置,延续了后半期的献公、惠公、怀公以及文公早期,直到城濮之战前夕,文公设置三军六卿,晋军才由两军变为三军。一年后,为了抵御夷狄,文公又新增三行。此时,晋国的军队实际上已经是六军了,但是我们前面说了按照《周礼》: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虽然此时的天下已经开始礼崩乐坏,但是周礼还是天下的信仰,碍于情面文公把新增的三军称为三行,只设设置将,未设置佐。于是,晋军变成三军三行九卿制,九个人分别是:郤縠中军将军、郤溱中军将佐、狐偃上军将军、狐毛上军将佐、栾枝下军将军、先轸下军将佐、荀林父中行将军、先縠右行将军、先蔑左行将军。

这段故事是这么记载的:

 晋侯作三行以御狄,荀林父将中行,屠击将右行,先蔑将左行。--《左传.鲁僖公二十八年》 于是晋始作三行。荀林父将中行,先縠将右行,先蔑将左行。--《史记.晋世家》

又过了三年,晋文公八年(公元前629年),晋军在清原进行了阅兵和军事演习,再次军改把三军三行制改成了五军制。这时的晋国已经无限接近天子的角色了,但仍然没有捅破周礼最后的底线。

 秋,晋蒐于清原,作五军以御狄。赵衰为卿。--《左传.鲁僖公三十一年》

杜预对《春秋左传》注云:鲁僖公二十八年晋作三行,今罢之,更为上下新军也。具体的五军将佐组成《国语》是这么介绍的:

 以赵衰之故,蒐于清原,作五军。使赵衰将新上军,箕郑佐之;胥婴将新下军,先都佐之。子犯卒,蒲城伯请佐,公曰:“夫赵衰三让不失义。让,推贤也。义,广德也。德广贤至,又何患矣。请令衰也从子。”乃使赵衰佐新上军。--《国语.晋语.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

此时,晋军已变成五军十卿制,分别是中军将先轸、中军佐郤溱、上军将先且居、上军佐狐偃、 下军将栾枝、下军佐胥臣、新上军将赵衰、新上军佐箕郑、新下军将胥婴、新 下军佐先都。

到了晋襄公六年(前622年),狐偃、郤溱、胥婴、先轸、赵衰、栾枝、先且居、胥臣等跟随晋文公流亡、参加过晋楚争霸——城濮之战的老臣、功臣先后去世,晋国出现人才断档,短期内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将佐。于是,在襄公六年(公元前 622年)在夷进行阅兵和军演时,晋军裁除了新上军和新下军,恢复了三军编制。《左传.鲁文公六年》是这么记载的:六年春,晋蒐于夷,舍二军。使狐射姑将中军,赵盾佐之。这次军改之后,很快晋襄公去世。

经历景公三年晋楚第二次大战——邲之战失败后,晋国进入蛰伏期,开始厉兵秣马。到了晋景公十二年(公元前588年),由于上年和齐国的鞍之战中,晋国大胜并迫使齐国国君顷公来晋国议和。齐顷公见到景公后,建议他做王,和周天子并列。这时周天子能力以及威武和晋文公时期完全不一样了,虽然景公仍然推辞了,却在晋国设置六军,司马迁还特地强调这是晋国历史上的首次(晋始作六军)。至此,周礼离破产就差最后一步了。

 十二年冬,齐顷公如晋,欲上尊晋景公为王,景公让不敢。晋始作六军,韩厥、巩朔、赵穿、荀骓、赵括、赵旃皆为卿,智自楚归。--《史记.晋世家》

然而六军规格并没有持续很长时,到了晋厉公三年,《左传·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记载,此时的晋军已经是四军,即中军、上军、下军、新军,应该在这之前晋国就取消了新上军、新下军。(晋栾书将中军,荀庚佐之。士燮将上军,郤锜佐之。韩厥将下军,荀佐之。赵旃将新军,郤至佐之。郤毅御戎,栾鍼为右。

到了晋悼公十四年(公元前560年),《左传.襄公十三年》是这么记载的:

 晋侯蒐于绵上以治兵,使士匄将中军,辞曰:“伯游长。昔臣习于知伯,是以佐之,非能贤也。请从伯游。”荀偃将中军,士匄佐之。使韩起将上军,辞以赵武。又使栾黡,辞曰:“臣不如韩起。韩起愿上赵武,君其听之!”使赵武将上军,韩起佐之。栾黡将下军,魏绛佐之。新军无帅,晋侯难其人,使其什吏,率其卒乘官属,以从于下军,礼也。

还是因为人才的问题,无法选出合适的新军帅,于是让新军合并至下军。至此,晋国又恢复三军 编制,再未改变过。


总结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晋国军制之变化颇为频繁,大致可以有以下两幅图作为总结。而晋军变化的原因,大致有这几点。首先是战争的需要,比如为了适应和楚国、秦国、齐国争霸的战争需要,又或者为了抵御北狄。其次是将佐原因。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优秀的将才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培养优秀的将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某个时期缺乏人才,就只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军队编制。当然这也因为可以担任晋国军队将佐的人选必须出自于几大卿族,这一条件限制了晋国人才的选拔。 最后赏赐军功,成为军队的将佐也就意味着正式进入了晋国的权力中 心,作为赏赐,这是最有吸引力的。因此有时候为了赏赐战功,就需要扩建军 队编制来增加将佐位。 

请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分享到微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