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魏蜀吴三分天下,竟被后来居上的司马家一统天下,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奋四世之余烈终而御宇内。然好景不长,武帝之后,继位的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在惠帝期间爆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从此中国进入了最黑暗、最动荡、最分裂、最残忍的三百年。
姓刘的匈奴人
这三百年,首先站在历史舞台中心的是匈奴人--刘渊。
在八王之乱后期,匈奴人刘渊率先在山西建国,国号为汉、改元元熙。刘渊是一个又红又专、如假包换的匈奴人(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须长三尺余,当心有赤毫毛三根,长三尺六寸。--《晋书--刘渊传(载记一)》)
,那为啥姓刘?国号又为啥是汉?这其实和两汉四百年的和亲政策有关,史书记载,刘渊是汉家宫女嫁给冒顿单于所生的后代,故而姓刘。(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名犯高祖庙讳,故称其字焉。初,汉高祖 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晋书--刘渊传(载记一)》)
这能解释姓刘,国号为何是汉呢?(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晋书--刘渊传》)
刘渊从小尊崇汉文化,又以刘为姓,认为匈奴和刘汉是兄弟之国,既然现在晋朝不行了,自己的大哥是刘汉,那作为小弟自然可以接过刘汉的旌旗。刘渊真是逻辑鬼才,但是死了500百年的刘邦怕是棺材板都盖不住了,曾经对大汉王朝虎视眈眈的匈奴人居然打着自己的旗号、接过了自己的衣钵号召天下,历史就是这么诡异。
刘渊直到去世也没有推翻西晋,攻克洛阳和长安、杀晋怀帝和晋愍帝这个伟大的事业是在他儿子刘聪手里完成的。和后世所有在创二代手里实现天下的改朝换代的故事一样,刘聪没有摆平刘曜、石勒等刘渊留下的猛军。虽然刘聪推翻了西晋,紧接着被汉国被刘耀的汉赵(史称前赵)代替,接着又是石勒的汉赵(史称后赵)推翻了刘曜的前赵,从此中国北方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代。
五胡轮番登场
十六国主要有:前赵--匈奴、后赵--羯族、前燕--慕容鲜卑、前秦--氐族、北魏--拓跋鲜卑。从4世纪初开始这场多米诺骨牌游戏开始了,前赵推翻了西晋,接着石勒的后赵取代了刘曜的前赵,紧接着昙花一现的冉闵驱逐了羯人后赵石虎。此时,在中原长达半个世纪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辽东的慕容鲜卑在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有能力来华夏大地这个修罗场展现鲜卑人肌肉了,在慕容恪、慕容垂兄弟带领下,慕容鲜卑打赢了冉魏,统一了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的华夏。慕容鲜卑要在慕容恪、垂两位慕容家的天子骄子带领下统一天下之际,十六国第一战神--慕容恪却突然英年早逝,弥留之际向侄子、此时的大燕幼主--慕容伟极力推荐吴王--慕容垂。
吴王天资英杰,经略超时,司马职统兵权,不可以失人,吾终之后,必以授之。。。。。临终,亲临问以后事,恪曰:“臣闻报恩莫大荐士,板筑犹可,而况国之懿籓!吴王文武兼才,管、萧之亚,陛下若任之以政,国其少安。不然,臣恐二寇必 有窥窬之计。”--《晋书--慕容家传(载记十二)》。
吴王将相之才十倍于臣,先帝以长幼之次,以臣先之,臣死之后,愿陛下委政吴王,可谓亲贤兼举。--《晋书--慕容垂传(载记二十三)》。
慕容垂天生杰出,才能超群,大燕国的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职位,不可以给别人,我死之后一定要传给他。。。慕容恪临终前,幼主慕容伟来看望他并问大燕国以后该怎么办。慕容恪说:“臣听说报恩最好的方式是推荐人才,建筑都这样,何况是国家的栋梁。慕容垂文武双全,能力不亚于管仲、萧何,陛下如果把国家托付给吴王,则国家安定了,否则就危险了。慕容垂的才干十倍强于我,先皇因为长幼的原因,让我先做辅政大臣,我死之后,希望陛下能让吴王辅政,这样亲近、贤能都有了。
这封介绍信对一代战神慕容恪或许是一辈子最大的黑点,他应该知道他的侄子、幼主慕容伟是不信任慕容垂的,他的侄儿媳--可足浑氏和慕容垂是势不两立的。可慕容恪临终前却偏偏让慕容伟许国于慕容垂,这不是要帮助慕容垂,反而是加速其死亡。果不其然,慕容垂在枋头之战中打败桓温第三次北伐,因为担心功高震主,居然在打赢立国之战后,逃离了大燕,加盟了冉冉升起的关中政权--前秦苻坚。
慕容垂加盟前秦后,加快了前秦统一北方的步伐。苻坚以关中为基地,以风云残卷之势创建东到辽西、南到黄淮巴蜀、西到西域、北到西伯利亚庞大帝国。370年灭慕容鲜卑的前燕,次年灭氐族的仇(qiu)池,接着吐谷浑归属前秦,并攻下汉中、巴蜀,夜郎等西南诸国皆归附于前秦。376年灭前凉,同年灭代国(代国即是后来的拓跋鲜卑的北魏),平定西域诸国。短短8年时间统一中国北方,成为五胡之最。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熟悉了,苻坚不顾众群臣反对(尤以王猛为首)冒然对东晋发起战争,一战溃于肥水。肥水之后,苻坚统一北方有多快,此时解体就有多快。
一鲸落万物生,前秦倒下后,此前吞并的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复国,北魏(即为此前拓跋鲜卑的代国)、燕国(还分为慕容垂的后燕和慕容泓的西燕)、后秦(羌族姚苌)、后凉、西秦,北方神州大地在短暂的统一后,仿佛又回到了起点。整个华夏再次成为了修罗场,天下没有父子、夫妻、兄弟、朋友,随之而来的是战争、屠杀、背叛、绝望。
一千五百年后,真三不朽的曾文正公对另一场农民运动的评价,似乎也符合后秦分崩离析后的中国北方。
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曾国藩《讨粤匪檄》
拓跋鲜卑
鲜卑族原居住于今黑龙江流域的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汉武帝之后,匈奴被打败,被迫西迁或者南迁,广袤的蒙古草原出现了权利真空。此时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汾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按《魏书》记载,北魏似乎和华夏是兄弟之族。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 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 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 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 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爰历三代,以及秦 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残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 是以载籍无闻焉。--《魏书--帝纪一》
从前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有的分布于华夏各地,有的散布于极远的蛮荒之境。小儿子昌意,受封于北土,领地内有大鲜卑山,因而以其为国号。此后,世为君主,统治着幽都之北广漠无垠的沃野,过着游牧生活,而以射猎为业,民风淳朴,政治文化简易,没有文字,刻木记事而已,古时和现代发生的事情,全靠人口头传授,正如史官所记载的那样。黄帝以土德而为天下之主,北方的风俗称土为“托”,称后为“跋”,因此以之作为姓氏。昌意的后裔始均,在尧帝时为官,曾将女魃逐出弱水以北的地区,民众感戴他的勤劳,舜帝对他甚为嘉许,任命他为田祖。历经夏、商、周三代,到了秦汉时期,獯鬻、猃狁、山戎、匈奴等族,世代残暴,为害中原,而始均的后裔却未与中原交往,因此史籍中没有关于他们的记载。
魏书是北朝齐国所著,这一段记载明显是受司马迁的《史记》的影响,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史记--匈奴列传》)
。按照魏书记载,鲜卑族也是华夏一部分,毕竟大家都是有共同的爸爸--黄帝,甚至鲜卑比獯鬻、猃狁、山戎、匈奴等族更加热爱和平,因为他们之前从来没有危害中原。
公元315年,拓跋猗卢在与刘聪、石勒作战中立功,被苟延残喘的西晋封为代公,转而成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立代国,定都盛乐,而后为逆子拓跋寔君所弑。失去了拓跋什翼犍的代国,面对前秦苻坚兵败如山倒,其子拓跋寔君被苻坚车裂,代国亦被前秦征服。和所有北方政权一样,淝水之战后,代国迅速复国,在新一代的鲜卑天子骄子的--拓跋珪带领下改国号为魏,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