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好顾问和好老师:激发思考

今天解释下学到的另一个知识,更准确地说,实际是温习到的一个旧知识。怎么给方案,怎么当老师。

当我作为咨询顾问,做需求调研,用户说我们有这么一个问题,刚说出来一两句话,很多时候我马上就会说,哦,是这个问题,这个了解了,没问题,这个是这么解决的,或者说,嗯,好的,我马上写个方案给你。

当我的同事有一些困惑,来问我时,他刚一提他的问题,我马上就会说,哦,这个,这个应该是这样的,或者说我建议这样这样。

嗯,以上好似就是资深顾问应该有的样子。一眼识破问题,一语道破天机。

但,实际上,可能,不够好,或者说,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有更好的方式。


从顾问这件事情上来讲,你快速给方案出来,很好,但也会带来负面效应。

第一,用户有问题,表面是与你经验中的那个问题一样的,但深入来看,你就会发现,必然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殊性;

第二,用户说的是a,但可能是他表达问题不准确,或者他理解问题不准确,实际应该是b,你得到的是错误的信息,并且,在他未深入思考的情况下,你的直给方案也可能直接就得到了他的草率的认可;

第三,因为没有充分沟通,可能他在层次1,你的方案在层次3,或者反之。误以为是一致的,实际上可能你给的太少或者太多。特别是,我们往往会将给出一个层次3的解决方案来解决层次1的问题当作是我们水平高的表现,是直指根源,给了用户一个更深入、更全面乃至更前瞻的一个方案。但在对方没有好好认真思考和理解的情况下,很可能,就相当于给了3岁小孩一个真手机当玩具手机玩。

总结起来说,直给,好似沟通过程很顺畅、很快捷,用户很满意,顾问这么快get到他的点,解决了他的问题,好。

但重要的转折点来了:最终评价是什么?最终价值体现在哪里?

并不是在给方案那一刻,而是在方案落地后,用户实际使用,确实解决了他的问题。

为了更大概率上的最终的价值实现更完美,需求调研和讨论可能就不能那么急。你要屏住将你心里的答案脱口而出的想法,记住问5w和5个why,走一遍,至少视情况,或多或少走一程。这会让你们更好的达成一致,也会让用户更好的思考,通过他的思考,他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深入,他也会反过来更好的理解你的方案的价值,最终达成最好的效果。

当然,这个过程中,对顾问也提出了另一个挑战,不要让情况变得,用户以为你是个没有经验,啥都不懂的顾问,或者让用户开始不耐烦,怎么这么小的事,要这么纠来纠去的。在这个过程中,得利用你的顾问技巧,让对方理解你所题问题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类似的,作为coach也好,mentor也罢,核心是什么? 怎样算是一个好的老师

方案快给很爽快,是好老师么?不一定,我想大家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但我很多时候,实际上并没有做到。

再进一步说,渔是什么,方法?所以告知方法就对了?

也不全是,老外有一个词叫“reflect、reflection”,我觉得就是主动思考,自我反思的意思。 促进对方的reflection,才是核心

所以,同样的,即使你知道答案,也不应该直接说出来。问,继续问,你觉得为什么会是这样,你怎么考虑的,你自己的答案是什么,你觉得你的方案怎么样,不够好是不是,那你觉得你的方案又有什么问题,你觉得。。。 激发其一层一层的思考,让其自己挖掘、挖掘,最终自己找到答案,这样对他来讲,可能才是最深刻的,也是对他最有利的。并且长此以往,形成正确的思考习惯和mindset。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每次你都这么回答人家。人家会不会慢慢的就不来找你了。“咳,还是不要去问他了,到时候肯定是一连串问题,就是不给答案,除非到你山穷水尽的时候。好烦啊,还不如自己问自己,或者找个爽快点的人问”。或者是“呸,这个老家伙,又在那里端架子,装模作样,搞得好似多高深莫测,直接给个答案不就完了么,有这么复杂么。我只是想问今天中午吃牛肉拉面还是豚骨拉面而已”。哈哈。

有些道理,知道,但实际发生时,又容易用第一直觉方式去处理。还是要像这样,不断温习,提醒,实践,改善。



请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分享到微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