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切心法(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一、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王阳明似乎是被当作今天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崇拜的。很多人,只是因为幻想着可以由此获得王阳明借以成功的思想利器,使自己变身为成功人士罢了,至少也要比当下更成功一点。 不过 ,一个人的“成功”和他的“成功经验”之间的联系远不似我们通常想象的那样紧密。

二、惊人的预言与预言家的“成功经验”
所谓的成功,其实是由极少数我们所能认知的因素以及无数远远超出我们认知能力的因素合力完成的,仅仅是因为人心向简以及过度的自信,才会使我们每每怀有笃定的心,为个人成就梳理出某些一目了然的因果关系。

五、“心即是一,一切即心”
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追求幸福感,这就是我们被上天所造就的样子,或者说是人类的天性,甚或是每一种生物的天性。幸福其实是一个纯粹主观意义上的东西,一个在外人看来受苦受累、做牛做马的奴隶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可以是幸福的。

幸福的人生需要坚定不移的笃信,很多阳明心学的信奉者所寻求的也正是这样的心理感受。

六、为了摆脱焦虑,我们总会赋予世界秩序和意义
宗教生活的两大基本特质:意义化和秩序化。可以换取一张进入天国的门票,这是诵读六字大明咒的意义所在;以仪式的态度,以持之以恒的方式,如同机械一般在数十年中不断重复着诵读的过程,这是一种极其稳定的秩序化的行为。人,天生就有着及其强烈的对意义和秩序的追求。
宗教是用一种神圣的方式来进行秩序化的人类活动。

我们总是在寻找意义,寻找每一个疑问背后的确定性答案,很难容忍意义或者确定性答案空缺的状态,哪怕只在一些小小不言的事情上。( 意义 + 确定性

蔡加尼克效应:当一个人着手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因为中途被打断而导致这件事没有能完成,那么比之完成的事情,他对未能完成的事情的记忆会清晰许多。

悬而未决的开放状态会使我们内心紧张,妥帖的闭合状态却会使我们放松下来。( 人天生要追求确定性
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现实世界整理成我们最乐于接受的墨阳,然后欺骗自己说这就是世界的真相。( 喜好心理

七、道义优先抑或功利优先
儒家是原则导向型,以仁义为第一原则,只讲仁义而不计成败。法家则是目标导向型,实现目标最重要,没人在意你通过怎样的手段。

八、平常心的悖论
如果仅以成败论英雄的话,很多时候乐观情绪会比悲观情绪更容易将我们引向负面的结果,因为前者会使我们丧失动力和审慎。

当你刻意求胜,太在乎事情的结果,因而想要培养平常心以增加成功概率的时候,你显然是在做一件南辕北辙的荒唐事,你所刻意培养的平常心从一开始就已经不是平常心,而是成败之心了。

九、左手权谋,右手鸡汤
醇儒会选择坚守原则,对灾难性的后果坦然承受,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十、为什么我们不但喜欢攀比,还喜欢幸灾乐祸
并非你的绝对收入,而是你在社会阶层的相对处境决定了你的幸福感。( 相对性,不患贫而不患不均

十一、自信心与旁观者
谁也不愿意直面自己的失误,掩耳盗铃、强词夺理和自欺欺人才是我们天性中最顽固的自我保护机制。所以,我们总会将成功归于个人努力,将失败归于坏运气的干扰。
在古代学术中,阳明心学是最能够带给我们良好自我感觉的一种。

十二、狂者胸次
儒家是原则至上的一元论者,坚信真理并非来自风俗,而是来自上天。
思想史的一般规律:真知灼见总是很难被同时代的人接受,要等上一两代人的时间甚至更久,才终于成为庸常之人的普遍共识。

请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分享到微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