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设计系列之分布式系统:实践案例

分布式系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的简单分布式架构到今天的微服务、云原生等先进架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通过实际案例分享分布式系统的架构实践,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01

微服务化实践

背景

一位朋友创业,经营着一家游戏服务企业。在初期,他们的服务主要包括游戏用户注册管理、订单管理、支付服务等功能。整体公司内部运行着一个庞大的应用,为所有服务提供支持。


随着公司出海战略的执行,运营的游戏逐渐增多,开发人员也从最初的几个人扩展到了三十多人。每个游戏开始提出各种各样的定制需求,导致每次发布都涉及十几个分支,代码冲突、改动的连带影响、前端页面查询变慢等问题层出不穷。


实施

在朋友的请求下,经过两周的时间对他们服务的主要情况进行梳理,提出了微服务化改造的建议。由于服务线上需保持持续运行,整个优化流程必须逐步演进和重构。


在行动上,首先使用领域驱动设计(DDD)的业务分析思想对原应用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三个主要组件:用户管理服务、订单管理服务、支付管理服务。其他功能先保留在原应用中不动。除了这三块,还设计了一个统一的网关层,承担流量网关和业务网关的职责。


结果

经过两个月的实践,初步实现了这三个主要核心功能服务的自治。团队内部分拆出了三个维护小团队,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在这种模式下,不同团队可以独立进行开发、测试和部署各自的服务,显著提升了技术团队的开发和部署效率。


改造前后的架构对比示意图如下:

通过微服务化改造,成功实现了系统的模块化和团队自治,有效解决了原先存在的发布问题和开发效率低下的困扰。这套新架构为朋友公司的持续发展和新服务的迭代提供了更加稳健和灵活的基础。


02

云原生化实践

背景

在朋友的公司,进行微服务拆分的同时,也进行了云原生化的改造升级。早期采用传统的部署方式,使用自购服务器,手动打包和部署上线。随着出海战略的推进,这种方式导致了性能问题、应用打包维护等多方面的困扰,难以满足业务快速扩展的需求。


实施

在进行微服务改造的同时,公司采用了应用容器化技术,并使用容器编排工具进行自动化管理。由于公司拥有充足的财力,他们选择了阿里云的 EDAS 管理平台,将拆分后的新应用全部部署到阿里云,实现了初步的云原生化。


结果

将新服务上云后,基于EDAS平台提供的强大功能,系统的弹性和可伸缩性得到了显著提升。系统能够根据业务负载自动扩展和缩减节点(具体场景是根据不同游戏的用户使用情况),同时减少了运维成本,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云原生化的改造,公司成功应对了业务扩展所带来的挑战,实现了更高效、更稳定的服务运行。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云原生技术在提升系统弹性和降低运维成本方面的优势。



请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分享到微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