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寡头成长史(上)
-
-
数据库开发技术
-
原创
伊莉娜的忧愁
1985年苏联的夏季,酷暑难耐。烈日包裹着苏联,仿佛就要把她烤散软一般。这天,伊莉娜一只手拉着她四岁的女儿,一只手拎着一个红色帆布包,在莫斯科库尔斯基火车站喧闹的人群中疲惫的穿行着。那时候的莫斯科火车站,破破烂烂的,很让人绝望。候车厅里面,人们坐在地上,或者睡在地上,顶多在上面铺一层报纸。更让伊莉娜反感的是,那里面的烟鬼酒鬼多的要死,烟味酒味熏满了整个车站,刺鼻的要命。又能怎么办呢?伊莉娜心想,生活的很多必须品都稀缺了,吃的,用的,样样都紧缺,谁还会想着干净卫生呢。伊莉娜买了一张火车票,走向一辆正在待客的绿皮车。突然,她看见一群人挤在一起,像是在抢什么东西一样,她高兴急了,拉着女儿飞奔过去,果然没让她失望,那里有人正在用箱子装着一堆卫生纸在卖。伊莉娜没有丝毫犹豫,一下子就买了二十卷。她从帆布包里面找出一根绳子,像穿糖葫芦那样把卫生纸穿成了一个串串,再把卫生纸串串像戴项链那样挂在脖子上。并没有人会觉得她的举动怪异。1985年的苏联已经生病了,物资短缺,这样物品没有卖的,那样物品也买不着。伊莲娜今天是想买鸡肉的,可是没卖的,没办法,逮着有什么卖的买什么。伊莉娜拉着女儿上了火车,火车的座椅是木制的,一排三座,车厢里挤的满满当当,过都过不了,过道里有人带着自行车,有人还带着几只狗,有人拎着大箱子,有人还带着小树苗,有人提着伏特加。空气令人窒息,有鲱鱼味、奶酪味、烟酒臭味。火车启动了,伊莉娜看着被抛在脑后的莫斯科,仿佛有一丝丝侥幸,她想逃离莫斯科,离开这个鬼地方。可又能到哪里去呢?整个苏联都那样了。伊莉娜学的是英语,在一个学校了当英语老师,今年她刚好三十岁,三十年来,她渐渐的感觉到苏联在衰退,人民对集体计划经济渐渐的麻木了,干多干少都一样,没有激情。她的感觉没错,苏联为了和美国比拼军事,把大部分的钱都花到军事工业上,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的时候,苏联的军费支出已经占到了整个财政支出的40%。举国之力,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军工发展的在世界上数一数二,可轻工业却没怎么发展。更糟糕的是,为了发展重工业,苏联牺牲了很多民众的利益。因此,到了后期,苏联民众慢慢地滋生了对集体计划经济的不满,由于长时间的压抑,加上美国“民主自由”意识形态的渗透忽悠,苏联从上到下的慢慢开始腐烂,他们的大部分精英阶层抛弃了崇高的理想,转而追寻个人的私利,领导层的改革,苏联的解体,卢布的贬值,法律与制度的漏洞,让一群狼子野心的不怀好意的坏蛋钻了空子,在那十多二十年的时间里,生长出了一批资本家,他们比韩国的财阀更加垄断,他们拥有的权利也比韩国财阀更加大,他们甚至能自由进出俄罗斯政治中心,还能影响到总统的选举。斯莫伦斯基
斯莫伦斯基比伊莉娜大一岁,1954年7月6日,他从他妈妈的肚子里掉了出来。他的父亲被派往太平洋舰队,他的母亲和他的两个姐姐被安置在西伯利亚的一个国家农场。他母亲经常性的见不着老公,后来干脆就离了婚。他从小就没有父爱,对父亲没有一丝丝记忆。更惨的是他的母亲是犹太人,当时的苏联很多工作都禁止犹太人从事,他母亲无法工作,家里穷的叮当响,他为了挣钱,学了八年的印地语,后来发现没什么鸟用。他十六岁的时候要去参军,户口普查,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填写他父亲的苏联籍,一个是填写他母亲的奥地利国籍。由于对父亲的憎恨,他填写了母亲的奥地利犹太籍。作为犹太人,他的入伍档案上明确的标识着一长串禁止服役的军事区域,其中就有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这就相当于在我们这儿不让进入北京和上海)因此,斯莫伦斯基从小就对苏联没什么好感,甚至还很厌恶。到了部队服务的最后阶段,斯莫伦斯基变的越来越反叛,还得罪了发证的军官(军官的名字因为大家也记不住在本文也无关紧要我就不写了),最后的下场就是不让他毕业。没得办法,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斯莫伦斯基蹑手蹑脚的来到了军官的办公室,悄悄地拉开抽屉,摸索了一翻,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退役证,他抽出自己的退役证,飞一样的跑出军官的办公室,迅速翻过围墙,一溜烟就跑了。一跑他就跑到了机场,气喘吁吁的买了一场机票,一飞就飞回了莫斯科。这年斯莫伦斯基才十八岁,本来他这个年纪应该去上大学,但家里穷的叮当响,还是因为找的关系才能住在莫斯科,他放弃了上学的机会,去了一个印刷厂上班,在那里做排版的工作。斯莫伦斯基在印刷厂一干就是三年,期间他还弄了一个假的许可证,假证使得他除了本职工作外还能在一家面包店做点兼职。他的印刷厂的工资月薪110卢布,面包店的兼职能让他多赚60卢布。拿了工资后,他给自己买了一条牛仔裤,一穿就是一年。(从做兼职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斯莫伦斯基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是一个有野心的家伙。)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有很多禁书,《圣经》就是一本,苏联当时自诩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家,可底下的很多人不争气,偏偏不信马克思,信上帝。物以稀为贵,正版的《圣经》看不到,盗版的倒是越来越贵,买都买不到。斯莫伦斯基在印刷厂工作,胆大包天的他发现了这个商机,他偷偷的在晚上的下班时间,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印刷《圣经》,然后高价卖给那些需要的人,赚取了一笔横财。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1981年,斯莫伦斯基被眼红的人告发,被克格勃给逮捕了。那一年他二十七岁,被指控“盗窃国家财产”,可当时没有找到他具体的偷印《圣经》的证据,只是抓到了他盗用了印刷厂的油墨,并且用于商业行为,最后克格勃给他的案子来了个从轻处理(肯定贿赂了),随意把他交给了当地的警察局,蹲了两年的号子。出狱了斯莫伦斯基去了一个国家公寓和建筑的维修企业,在那里他混的不错,后来还当上了部门主任,分到一辆载货卡车,以及一套二十八平米的两居室标准公寓。当时的莫斯科人口众多,斯莫伦斯基房子不算小了,有的人排队排了十年也分不到,那时苏联制定的标准是人均9平米住房,而莫斯科有一半的人都达不到这个标准。1987年,33岁的斯莫伦斯基被上司叫到了莫斯科市党委,有位监管建筑单位的领导给他下达了一个命令,让他火速去组建一家合作社(指的是企业),去在莫斯科的郊区建一些别墅。斯莫伦斯基当时还没想清楚事情,对着领导发火:“为什么要我去干?要干你自己去干!”领导说:“你要么去干,要么滚蛋!”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开始对苏联做了一些改革,虽然进展很缓慢,但慢慢的在向市场经济靠拢。允许公务员成立合作社经商也是其中的一向改革。斯莫伦斯基一开始摸不着的头脑,慢慢的才反应过来,这个任务他能赚一笔钱,可说不定哪天风向一变他就成了叛徒了,搞不好是要被砍头的,他现在生活还算阔以,不像二十岁那个时候一样喜欢冒险了。况且,他对合作社也没有一点头绪,这是个新事物。可不干的话铁饭碗就没了。犹犹豫豫的斯莫伦斯基慌慌张张地来到了莫斯科市中心的一间简陋的办公室,他是来办许可证的,办公室的官员叫卢日科夫(后面会说他)。斯莫伦斯基在申请表是战战兢兢地写下了“莫斯科”三个字,卢日科夫告诉他已经有人注册过了。斯莫伦斯基心里一万个卧槽,这是他在路上想了好久才想到的名字),他顿了顿,又小心翼翼地问道:“莫斯科2号呢?”还好莫斯科三号没被注册,不然还难住他了。(没文化真可怕)莫斯科3号是一家私营企业,斯莫伦斯基面临的困难主要是找不着建筑的原材料,必须要找关系、窃取、行贿、讨价还价,才能弄到所需要的物资,索性这些都是他擅长的。没过多久,他就在莫斯科郊区盖起了一些一居室、二居室度假屋、还有一些棚屋以及车库。度假屋很抢手,建好的很快就能卖出去。斯莫伦斯基也从中赚取了大量的钱财(10万卢布以上),其中很多都是非法收入,这些钱要是存银行里被克格勃发现,那可说不清楚了,搞不好会被枪毙,于是他的没有把现金存在银行里面,而是自己用麻袋装了藏起来。钱越来越多,斯莫伦斯基的心越来越慌。后来,他索性一琢磨,干脆自己成立一家银行得了。这样,自己的银行存自己的钱,岂不就光明正大了?于是,1988年(才一年的时间),斯莫伦斯基开始成立自己的私人银行。斯莫伦斯基没想到的是,那时候苏联的贪污腐败已经相当严重了,很多官员都有自己的小金库,但是那些钱又不能存在国有银行里,于是他的私人银行就成了很多有钱人的挚爱,很多官员都来他的银行存钱。时也运也命也,1991年苏联解体,卢布一路贬值。斯莫伦斯基拿着那些富人存在他这里的钱,用来豪赌卢布和美元每日的汇率波动,从中赚取了巨大的利润。霍多尔科夫斯基
美国和苏联冷战期间,美国除了对苏联的军事对抗以外,还从意识形态方面渗透苏联。苏联人民通过电影电视以及录音广播和纸质媒体等渠道看到了美国物质生活的丰富多彩,随着时间的推移,纷纷怀疑自己国家的道路,认为这个世界应该都要向美国的“民主自由”那样,才能过上好生活。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大规模的学习西方,年轻人们也憧憬向往,对死板的苏联共青团不再感兴趣,他们认为团干部是一群一心向上爬的野心家,和那些溜须拍马的政客官僚并无二异。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共青团的人数急剧下降,还有许多人在里面躺尸装死,更有甚者连团费也不交了。1987年的时候,斯莫伦斯基已经在莫斯科郊外盖小别墅赚钱了,霍多尔科夫斯基还是一只刚刚大学毕业一年的小菜鸟。作为莫斯科门捷列夫学院的团委副书记,他连团费都收不齐。眼看着共青团每况愈下,苏联领导层开始实行改革,希望共青团能“自负盈亏”,允许他们青年科学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而获得报酬,意思是可以搞点他们自己的小生意。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共青团成了一个培训学校,餐馆、舞厅、酒吧、旅行社、印刷厂和其他小型企业先后涌现,往往背着来自共青团预算的贷款或补贴。可以说苏联对共青团的改革,造就了霍多尔科夫斯基这个大寡头。1987年夏天,霍多尔科夫斯基带着一个小弟来到了莫斯科北郊的高温研究所,这是苏联首屈一指的研究机构,里面有很多实验室,科学家们在里面研究高温物理、火箭推进以及激光技术等等。在和美国的太空竞备和军事对抗中,这家研究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因为是研究机构,这里的苏联意识形态并没有外面那么的强烈,研究机构里也不像外面那样物资短缺,并且,他们有的是钱。(苏联的钱大部分都花在了军事科研上)霍多尔科夫斯基来找的是当时苏联高温物理学领域研究界的大佬(院士级别)。起初霍多尔科夫斯基还有点担心,但见大佬长着一双蓝蓝的大眼睛,彬彬有礼,为人谦虚,就安心了许多。见到大佬后,小霍也不客套客套,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大佬啊,您不知道,现在体制内不好混啊,我这些日子连团费都收不齐了。领导们搞了一个小小的改革,说是让我们‘自负盈亏’,可以搞点小生意,小研究,可以赚点小钱,来维持我们团队的周转。所以我就来找您来了。”大佬是理科生,也不是保守主义,爽快的回答道:“了解的,了解的,你说吧,钱我这儿有的是,你们要多少钱?”小霍嘴都笑歪了,点头说道:“大佬,这样不行,我们都还没说我们能做什么项目呢。”“也行,你先介绍一下项目吧。”其实大佬心里清楚,这人在来之前已经到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那里去走动过了,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就是他们研究所的监管机构,他可是得罪不起的,这些小屁孩能做什么项目?给他们点钱打发掉了就好。于是,霍多尔科夫斯基最终从高温研究所那里拿到了17万卢布的投资,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呢,斯莫伦斯基在印刷厂工作的时候一个月薪资才110卢布,这可需要他工作128年才能挣到,可见苏联当时军民双方投入的差别之大。大佬后来回忆说,小霍拿到钱之后,两年多都没去找他,只是听说他拿到钱之后把雪球滚的很大很大。当时的苏联发行两种货币,一种是市面上流通的实体货币卢布,一种是虚拟货币。虚拟货币什么意思呢?就和今天有的公司会给员工餐补啊通讯补贴啊等等一样,但不是发的人民币,而是发的某个平台的优惠券。苏联的虚拟货币就类似于这种。社会主义社会嘛,工厂之间的利益流通很多时候就直接通过把虚拟币划过去就行了。但是苏联的这个虚拟币和实体卢布之间是不流通的,就像优惠券一样你不能把它换成现金,所以就导致了虚拟币大量的贬值,10块虚拟币只能交换1块卢布。本来这个事情要是一直下去呢也都相安无事,但苏联领导层玩起来了骚操作。1987年12月28日,苏联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向地方团组织颁布了一系列的财经制度改革,允许其自筹资金,并且允许他们自己开设银行。其中有一条导致霍多尔科夫斯基暴富: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团组织使用现金和非现金两种货币。霍多尔科夫斯基利用自己在共青团的职务便利,创建了自己的青年科技中心,别看带着科技二字,其实他们干的大部分业务就是将非现金转换成现金。这科技中心就相当于一个中介一样,帮别人把项目走个过场,把A机构的项目承包给B机构去做,B机构付给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是非现金(苏联这么多年上头补贴下来那些研究所虚拟货币多的是),B机构很开心(虚拟货币不值钱),霍多尔科夫斯基拿到虚拟货币之后在共青团创建的银行那里托关系把虚拟货币换成现金,他拿了中介费,然后付给A机构现金,A机构也很开心能赚到现金。这就是苏联私有化过程的一个小缩影,就是由于他们在这个转换的过程当中印了大量的现金从而导致后面的卢布大贬值,这里我们且按下不表。霍多尔科夫斯基干的其实一直都是倒爷的把戏,从非现金和现金的转换这里捞到大笔好处,但他对金钱的追求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赚到很多钱之后他又把眼光盯到了其他的地方。苏联那个时候和美国搞竞争,很多东西都超过了美国,在全世界遥遥领先,但在计算机这块却没有怎么发展。所以个人电脑在苏联相当贵。1988年,一个小伙子去意大利出差,花了3千美元买了一台286电脑带回苏联去,最后他卖了7万卢布!那个时候卢布还没有贬值,大概是1美元兑换0.7卢布左右,我们就按照1比1来算,这中间赚的差价也是高的吓人。而7万卢布,在当时的也是一个普通人五六十年的工资了。看到这个事情之后,霍多尔科夫斯基眼红的要死,他马上就干起了这个生意,除了电脑之外,他还在国外用现金购买硬通货,然后再回到苏联卖给其他人接收非现金,再去他们共青团自己的银行把非现金转换成现金。真是暴利!自己赚的钱越来越多,别人越来越眼红,把钱存在银行太招人恨了,既然如此,那我就自己开个银行存我自己的钱吧,霍多尔科夫斯基心想。(斯莫伦斯基:你特么怎么和我们想的一样?看来有钱人的烦恼还有些相通呢)1991年,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出卖了苏联,发生了八月事变(具体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苏联解体之谜)。事后第五天,苏联的财政部长尼古拉·克鲁奇纳跳楼自杀。六个星期后,他的接班人也跳楼自杀了。自杀二人组带走了苏联解体最大的谜团:苏联的几十亿美元和大量的黄金不知道去了哪里?这成了一大笔烂账,十几年后,普京上台也没有查清楚。没有人确切的知道涉案的金额具体有多少,又去了哪里,不过大部分人都认为很大一部分和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相关。而俄罗斯最有可能查到那笔钱的去处的就是他们的情报机构克格勃,叶利钦上台之后让他的总理叶戈尔·盖达尔以及克格勃的人去调查,查了两年多一根毛都没查到(贼喊捉贼?),他们的安全部门克格勃还拒不合作。到1992年5月,终止了调查。我的猜测,趁着混乱,霍多尔科夫斯基通过自己创办的银行帮当时那些贪官把钱转到西方国家去了,他们各取所需,对于调查,肯定是打死都不承认的,反正大家都有份,开开心心拿钱就行。霍多尔科夫斯基25岁的时候就赚到了1个多亿美元,还一边做官,一边经商,黑道白道都吃。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商业帝国一路起飞。我25岁的时候赚到了1万多元,一边写代码,一边写小说,吃着泡面。
(霍多尔科夫斯基)别列佐夫斯基
俄罗斯这些所有的寡头里面,最有钱的是霍多尔科夫斯基,最可怕的是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是偏才怪才,可有的人是全才。别列佐夫斯基是全才。比斯莫伦斯基大了8岁,1946年1月23日别列佐夫斯基就从他妈妈的肚子里蹦出来了。大了八岁还是很有年代感的,早一年,1945年,苏联与蒋介石中华民国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造成外蒙古独立。和斯莫伦斯基以及霍多尔科夫斯基一样一样的,别列佐夫斯基也他娘的是个犹太人。但和小斯以及小霍不一样的是,别列佐夫斯基这货是个智商奇高并且野心奇大的人。别列佐夫斯基大学学的应用数学专业,毕业了在一家控制学研究所从事数学、自动化以及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当然了,小别(“胜新婚”你怎么自动弹出来了?)智商高,野心也高,但是他不会太死板的专注于某个领域,因为在他的内心中,此生此世是一定不能白活的,是一定要搞点建树出来的。但他不专注并不是说他做A事情的时候会去想着B事情,而是说他走A这条路并且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之后,结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那么,他会马上掉头,转型向B这条路。他的大脑就像一个永动机一样不停的运转,他的想法在不断的变化。总之,他精力满满,活力四射。上面这些像心里鸡汤似的描述是为了大家对小别有个大致的了解,就能理解之后他的所作所为了。废话不多,正文开始。小别所在的控制科学研究所离莫斯科市中心有一段距离,它在一座小山坡上,从那里能俯瞰整个莫斯科。当时的苏联,研究所倒像是个世外桃源,这里的科学家们薪酬不低,也不受那些意识形态的影响,数学家们在这里喝着茶,谈论着各种公式。此时此刻,小别在科研室里端着一杯咖啡,注目着远方的莫斯科,他脑袋瓜儿飞快的旋转着,回想着自己的过去憧憬着自己的未来。这个时候,他已经发表过一百多篇论文以及三本专著了。他发现这些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他转而把注意力放到那些重大奖项上,先是盯上了难度级别不太高的列宁共青团勋章,如愿以偿;他又盯上了超高难度级别的国家勋章,这个是需要人际关系的,于是他搞起了人际关系,他说说话的艺术和科学一样重要。但这个奖项竞争太激烈了,他最终没能如愿。小别心想:“他奶奶的,这个奖项有什么稀奇的,老子去搞个诺贝尔奖来,让你们稀罕稀罕。”于是他把目标定成了诺贝尔奖。他的脑袋又飞速的旋转了起来,转了大概5万圈之后他开始行动了。为了诺贝尔奖,他去大学里面招了几个天资聪颖的年轻人,组建了自己的科学团队,专心致志的投入,精疲力尽的付出(每天工作十八或者二十个小时),一搞就搞了三年。三年之后,一无所获。“既然不能获得诺贝尔奖,那搞科研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小别心想:“既然科研不好搞,那我就去搞钱去吧。”即便是在研究所里工作,1985开始,敏锐的小别就发现苏联在发生天翻地覆地变化,到了1988年的时候,戈尔巴乔夫迈的步子越来越大(最终果然扯着蛋),合作社(私有企业)拔地而起,甚至私人银行也开了好几家,漫长的苏联社会主义实验正在终结,而好处即将落入那些充满野心的家伙手中。小别的脑袋一转完,行动便开始了。他做的第一笔生意是把他们在研究所做的软件卖给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霍多尔科夫斯基:“小别你他娘的怎么学我?”),他脸皮相当厚地推销自己的产品,最终他们卖出去几万套软件,赚取了一百万卢布。(大钱啊)卖软件让小别尝到了赚钱的快感,而卖汽车让他的商业帝国得以建立。1967年,苏联300多座城镇的共青团满腔热血,响应社会主义的号召来到了伏尔加河边上的一片不毛之地,他们的任务是要在这里建立苏联最大的汽车制造厂——应该说是建造一座汽车之城,因为会有15万名汽车制造者住在这里,他们的公寓楼绵延了几个街区。三年半的时间里,工地上每天都忙碌着4.5万名工人、200台推土机、500台起重机、100台挖掘机和2000辆自卸卡车。单单是工厂的周长就长达14公里(你没看错),有21个出入口。社会主义的集体号召力确实很强大。1970年4月9日,第一辆汽车下线,汽车被取名为瓦兹2101,前面是方形的,车灯是圆形的,发动机1.2升,被取名叫日古利(不是吉利,古是古吉是吉古吉是吉古)。三年后,第100万辆日古利车下线,到1974年的时候,瓦兹汽车厂三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可年产22万辆,3条就是66万辆,相当惊人。虽然产量惊人,但人们对汽车的需求量也是很庞大的。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了大量的腐败,汽车厂也不例外,于是造成了零件短缺,工艺瑕疵。很多人买了汽车之后,一开再开,零件坏的不成样了还是得接着开,因为没得换的。但即便破破烂烂的轿车,人们还是很开心的开车,因为有车的人不多,有车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小别的一个朋友有一辆红色的日古利汽车,虽然已经破烂的开都快开不动了,小别还是眼馋的哈喇子流的老长老长的。一天,小别请他的朋友吃饭,饭局上对他的朋友说道:“朋友啊,我刚刚考完驾校,科目二虽然有点难,但对于我这种高智商人才来说不在话下,你那红色的骚气十足的日古利汽车有些破旧了,不如借我开两天,让我练练手,我到时候把车开到瓦兹汽车厂帮你把那些破破烂烂的零件全部换掉,相当于换了一辆新车。你看怎么样?”他的朋友一杯伏特加下肚,一脸不屑的样子:“哼,借你开两天倒是没得问题,只是车破烂得很,我怕你直接给他摔坏了。换零件那个你就别吹牛皮了好吧,要是能换我早都换了。”小别摆摆手,装出一副买衣服杀价要走的样子,假装有点生气的说道:“算球了,算球了。我的朋友,既然你不领我的情,那就算球了。”说完还往门口走了两步。小别的朋友虽然醉醺醺的,还是被小别那三个“算球了”吓了一条,他知道小别是个科学家,在控制研究所工作,和瓦兹汽车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说不定小别真的能换零件,想到此处,他立马一个箭步飞过去拉住小别的手臂,挽留道:“小别哥哥,我知道你神通广大,向来有通天的本领,诺贝尔奖你都是敢觊觎的人,只是与你无缘,诺奖配不上你,换个小小的汽车零件当然不再话下。来来来,我们先干了这杯。”说完递给小别一杯满满的伏特加。小别端着伏特加,走回了餐桌边,把酒放下,眼光看向窗外,假装还是很生气委屈的样子。小别的朋友恭维笑道:“大哥啊,啥也别说了,这是车钥匙,我这辆车破烂不堪,怎比得上你我情比金坚的兄弟友谊呢?车你开走吧,送你了,别说什么换零件不换零件的。”听到此处,小别的眼角似有虚假的泪水留出,拉着他朋友的小手手,说道:“兄弟,这车是你的心爱之物,我断然不能夺你所爱,我看不如这样,倘若当真我能把这车的破旧零件给换了,别说什么你的我的,咱们兄弟不分彼此,我两一人开一个星期,你看如何?”他嘴角微笑,眼神发出了柔和的光芒。小别的朋友笑道:“大哥就是大哥,我看此举甚好。来,干!”小别的朋友不知道,小别和瓦兹汽车厂的关系紧密得很。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社会主义活力在逐渐消失,而苏联政府则把很大的希望都寄托在苏联的科学家身上,他们希望苏联的科学家们能够通过计划演练、模拟数据实验、以及不断的科技创新来带动整个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因此,科研所以及研究机构里面的每一位科学家的研究方向都要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有推动意义的,比方你搞了一个专利,那么这个专利要被工厂或者社会上认可,要有“证明”,才能算你的成功,政府才会给你补贴。到了苏联后期,经济停滞不前,因此科研人员的研究发明还不能单单只是有用,还要产生“经济效益”。比方说“派生的某某某发明在某某某领域里面节省了10万人民币的经费”,那就会得到很大的奖励。因此,苏联后期科研机构的大量精力不是花在科研上,而是绞尽脑汁地花在那些证明材料的盖章以及签字上面。(这就是所谓的形式主义了)而别列佐夫斯基的控制研究所,一直以来都和瓦兹汽车厂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所需要汽车厂的“经济效益”的证明,而汽车厂需要研究所具有“经济效益”的发明,双方共生共存。到了苏联后期的时候,大家都明白那些证明文件就是一个幌子,有了那些证明文件,科研人员就可以拿到大量的政府补贴。你来我往的,小别就认识了很多瓦兹汽车厂的人,其中一个就是分管零配件的副厂长亚历山大·济巴列夫。济巴列夫在汽车厂工作,但只是个本科文凭,不像小别一样是科研人员,体面。济巴列夫有上进心,想在学位上有所突进,于是就和小别建立起来了一套关系,他的硕士论文题目是完善汽车零部件分配过程中的集中体制”,小别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利用这层关系,济巴列夫接着又搞了一个博士,小别还是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和分管零配件的副厂长关系非同小可,换个小小的汽车零件自然是不在话下的。于是,小别把他朋友的红色日古利焕然一新,他的朋友也很守信用,两人你开一个星期我开一个星期。通过济巴列夫,小别开始认识了很多瓦兹汽车厂的高层人员。他进入了瓦兹汽车厂的整个领导圈子,和厂长弗拉基米尔·卡丹尼科夫的关系还杠杠滴。打入瓦兹汽车长的领导圈,认识了汽车领域的很多人之后,小别发现瓦兹汽车的一家名叫罗格系统股份公司(Logosystem SpA)的意大利供应商,罗格系统公司的工程师经常飞来苏联,给瓦兹汽车的生产线进行维修,可他们过来时,往往会有一堆问题和困扰。小别感觉自己能够解决他们的麻烦,于是他成立了一家叫罗格瓦兹公司(Logovaz)的公司,专门做罗格系统和瓦兹公司的中间商。其实这种由于国籍和风俗等不同确实会引起很大的沟通问题,就会滋生出很多中间商来,现在也有很多,比方美格智能就是一家半导体嵌入式领域在中国厂商和美国著名企业高通之间对接的中间商。但是小别的野心远不止做中间商那么简单,买软件能赚钱,做中间商也能赚钱,但这些都是小钱。小别的脑袋又飞速的旋转了起来,他要赚的是大钱。1993年,别列佐夫斯基与卡丹尼科夫(原副总理,瓦兹汽车厂长)一起创建了所谓全俄汽车联盟(ABBA)。他经销的汽车有的是从国外买来的,有的是直接经销瓦兹汽车的,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有一次他进口了846辆小轿车,转手一卖,就赚了3百多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个大钱);为了拿到瓦兹汽车的经销权,他和汽车厂的高层都有很浓厚的关系,经常请那些高管们去夜店吃饭喝酒叫姑娘;比方在1993年1月,日古利汽车基础款的批发价是190万卢布(苏联解体那几年卢布像下雨一样飞快的贬值),大约是3321美元左右,但是小别拿到车之后,在他的罗格瓦兹公司的卖价是4590美元,这一转手每辆车就赚了1269美元啊,而且当时在苏联解体的恐慌下,卢布对美元大量的贬值,两年的时间(1993到1995年的两年,其实1990年之前差不多是1:1),卢布对美元从527:1下跌到了4726:1,他进货拿车的时候没有付全款,两年后车卖完了卢布也大跌贬值了,相当于每辆车的成本仅仅只有300美元左右。两年的时间,他只要卖出去几十万辆车(这很轻松因为只有他们那里有卖的),就能赚到几上百亿美元。本节尾声
斯莫伦斯基没有读过什么书,但他一年能赚几亿美元;霍多尔科夫斯基大学毕业,文凭也不高,他25岁的时候就赚到了1亿美元,最终成为了俄罗斯首富;别列佐夫斯基是个科研人员,最终他脱掉了信仰的裤子下海经商,1997年成为全球第九大富豪。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远远没有结束。(下期更精彩)伊莉娜当英语教师每个月的薪水是110卢布,苏联的冬天太冷,她要紧牙齿,花100卢布给自己买了一双冬靴,买了冬靴,她才发现自己没有冬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