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 两周年,我们取得了哪些认知与共识?



点击上方?公众号?关注我✅


你好啊,我是雨飞,见字如面感谢阅读,期待我们下一次的相遇。

距离ChatGPT第一个版本发布,已经过去了接近两年之久,各种AI应用、技术也是层出不穷。那么经过2年的发展,我们又经历了哪些,又达成了多少共识呢。


雨飞今天就和你一起解读下。


三个认知


目前 AI 产品生成了三大共识,定位共识助手。所有的 APP 都把自己定位为个人助理,因此名字开始趋同。


所有的交互形式都是对话,只不过对话的对象从人变成了机器不过目前只能我们主动触发对话,而 AI 本身无法主动和我们对话。


功能共识:智能体,所有的 AI 都是智能体,通过增加搜索、绘图、对话等各种功能,去满足用户在各个细分场景下的需求。最好一个场景一个智能体,甚至一个场景多个智能体已经成为现状


模型在进步,但AI六小虎风光不再


到10月底,陆续传出各家大模型创业公司,收缩HC,叫停预训练模型的信息。甚至有的联创跑路到大厂,大厂负责人出来创业的消息也是频频出现。


虽然,kimi悄悄的更新了深度搜索,虽然智谱在一直更新AI视频、提供API平台。但,我们不得不承认,AI大模型的商业化之路远比想象中难很多。


当然,我们也惊喜的看到国内大厂的实力,比如可灵,千问。不管是开源力量还是闭源模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已经是第一梯队了


开源的力量,让我们知道了需要高质量的数据去做一个小模型是完全都可能的。


大模型的语言能力,知识能力,推理能力都比小模型强,但是特定优化的小模型语言和知识能力并不比大模型差,只是推理能力有明显的欠缺。


遵循开源的生态,收益也会更大,但是最顶级的始终还是闭源模型。


关于涌现问题,从基座大模型预训练的能力,评价token的错误率上来说,大模型的能力是逐渐提升的。但是从下游任务的变现来看,还是有涌现的现象。论文并没有否决我们的观点,也就是随着模型规模的变大,模型的能力是变强的。以前的观点是模型是突然变强,而现在只不过是说模型是逐渐变强的。


关于幻觉问题,模型足够大可能显著减少幻觉问题,但仍然会有幻觉。幻觉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


以Coze为代表的智能体平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通过RPA+智能体的联动,帮助很多自媒体人、职场人士,工作提效,搞副业,未来可期。


不管怎么说,2024即将过去,我们还是未能看到一款明星的C端产品出现,不知何时,AI应用能真正走进万千家庭。

❤️常驻小尾巴❤️

加微 1060687688备注「公众号」,送你一份AI工具大全与变现指南


推荐阅读


「雨飞同行」这是雨飞的介绍(第8版,交个朋友,限时送福利)

请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分享到微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