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啊,我是雨飞,见字如面。
01
向ROI看齐,导致了岗位不增反减
这次AI的浪潮更多的是,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讲是降本增效的过程。而且投资人对于国内大模型创业的态度其实是十分谨慎的,因此你看到这一次出现的创业公司,包括 kimi,智谱,百川、零一、MiniMax 这些融资的金额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kimi 算是融资最多的公司了,10 亿美元。而且现在还没有明显的盈利点,出于烧钱的状态。并且,由于大模型的微调、预训练,整体成本很高,也不需要太多的人去搞。
这些新的公司,规模都不大,以 kimi 为例,之前腾讯科技的访谈中提到,也就 200 多人。这样少的岗位,对于最近很多公司动不动几百、上千人的裁员,显得就是很少很少了。
另一方面来讲,新兴的大模型相关的岗位,本质上算是 NLP 算法的延伸,因此公司内部如果有 NLP 的算法工程师,可以直接转型去搞大模型,也就不需要对外去进行招聘。
拿目前比较火热的 RAG 技术和 Agent 技术来说,只要是接触过深度学习算法,有过 1-3 年工作经验的人,是非常容易上手的,这像极了刚出深度学习时候的keras框架。入门简单,但是实际在公司使用起来会遇到很多的麻烦,要想实际落地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
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做项目都是要向 ROI 看齐,而基于企业自身数据的 RAG 系统会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
1、企业内部数据复杂,大量的时间都需要花费在数据处理和清洗上。但是企业又强调快速开发和迭代,导致数据处理做的很简单,后面的工作做得再好,实际效果也上不去。
2、私有化部署的大模型,能力不够。根据我们实际验证,13B 这种级别的模型,语义理解能力确实有限。即使是优化很好的提示词,也难免会出现问题。说白了,就是废了好大的努力,做了一个玩具产品。而使用闭源的 API,成本和安全性又没法保证。
因此,基于 RAG 的知识库问答系统,基本在企业内部还是出于自研和开发的状态,有一定的人力投入,但没有作为重点的项目。再加上,很多传统的算法工程师也可以去搞,因此就不需要大量的外部招聘了。
好啦,我写完了,欢迎点赞,留下你的名字,祝,万事顺利?。
❤️往期经典好文❤️
现在AI这么火,我有必要搞个副业吗?|咨询师日记 Vol.12
17999的张雪峰咨询费出不起,99的AI志愿填报可行吗?|咨询师日记Vol.11
200元可以定制一个本地RAG问答系统吗?|咨询师日记 Vol.10
让你买一块4090显卡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咨询师日记 Vol.9
完全不懂代码,要去往全栈开发深耕吗?|咨询师日记 Vol.8
大四即将毕业,该考研还是工作还是搞搞副业?| 咨询师日记 Vol.2
程序员只想搞技术,怎么选择副业方向?| 咨询师日记 Vol.1
❤️交个朋友❤️
目前我致力于AI解决方案的咨询、落地以及AIGC培训,有这方面需求,可以加我备注「公众号」,可以免费给你咨询一次和AI相关的问题,并领取截图的资料一份。
「雨飞陪你玩赚AI」,在这里我会高频输出和AI工具,行业解决方案、副业变现项目等,也会有我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永久免费,欢迎你来围观。

你的每一个『点赞』,都是鼓励我进步的勇气,点个『在看』,加油吧,一起成长!
声明:文中含有雨飞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