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半年多的同事已经承担了团队一定的管理职责,意识到必须少空想,多Do something。我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好多事情想来想去,不如把大脉络想清楚后立刻着手行动,期间也需要做灵活的调整。但始终不动手,就始终只有空想,人就这么空等着老了.......
年轻朋友创业,提到自己做人做事,遇到很多急火攻心的事情,为此身心不宁。试问哪个有成就的企业家不曾经历过比这更严重的水深火热,还有人顶不住压力而自杀身亡........
所有的那些挫折感,甚至挫败感,我相信几乎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都曾经遇到过,程度或深或浅,而且有个规律是:取得的成就越大,遇到的挫折越大,所谓:小逆则有小顺,大逆则有大顺。自然界的万物,总是这么辩证着发展,没有例外。
周末,身体有微恙,有充足的理由躺着看书,把孩子交给了家里其他人管带,家务也可以暂时不管。躺着看了好几本书,自己想,即便日后遇到大的不测,只要能让我看书,能让我持续思考,我都不是太害怕的,这是题外话了。
其中,读了一本韩国通用总裁李采郁写的《激情胜于能力》。按理,这样的书名我不是很喜欢的,觉得又是有点在搞噱头。但是,我看到了李采郁的笑脸,那是和惠普的高建华一样的一副笑脸,温和而坚定,也有着韦尔奇的那种毫不掩饰的快乐,是这副笑脸和“通用”吸引我买了这本书。
事实证明,真没白买。周末看了4本书(两本文学书,两本管理书),这本书我看了两遍。虽然还不到200页的篇幅,但内容很扎实,值得一看再看。这是韩国的精华人物。韩国能飞速发展,应该是因为有大量这样的人物的存在。
他在书的最后,提到了他进入职场之初的一次重大失败,这种失败与韦尔奇的经历很类似。让我也联想到我在华工出版社时犯的一次大错,那种错误不敢说是绝后的,但也是空前的。而我当时做出的贡献也同样是空前的。敢担重担的人,犯大错的几率也要比不挑重担的人大的多。鲁冠球带领的万向集团目前不显山不露水地做到了跨国经营,旁人以为他就是有先知先觉的人,谁知道他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期就经历了亏损上亿元的惨痛。那样的经历才使得他在日后带领万向集团的时候,学会了深入全面思考,学会了果断之中绝不失审慎。强者一旦具备缜密,多半会走向成功。强者在最初的失败,多半都是因为不够缜密,把事情想的容易和简单了。真正的强者,一定是魄力与缜密并存的。
由此我感到,成长一定是会付代价的,一定会有烦恼,会有痛苦,有时那种痛苦只能自己品尝,孤单、寂寞,有苦说不出,所谓“苦其心志”的确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那是什么滋味。
我把李采郁描述他对待这次重大失败的心路历程的文字摘录在这里,希望为我,也为与我一道携手奋进的伙伴们增添勇气,豁达地看待成长的路上,我们会犯的每一次错误,会得到的每一次教训,如李采郁说的:失败没关系,但一定要是“成功的”失败。
不要逃离,收拾残局
我的第一次失败,可谓是结结实实的失败,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如果我没有当领导的责任感,或者是我的自尊心不强的话,我一定会当场辞职的。但这是回避失败的一种典型的消极方法,不仅如此,以失败为开头,还会以失败结束,也就是说失败还会反复下去。
但是,如果直面失败,寻找自己能够做的事,为挽回失败而尽最大努力的话,事情或许会有转机。当组织内出现了某种损失的时候,在挽回损失的过程当中也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常言道:解铃还需系铃人。最能挽回失败的人就是当事人及失败的当事者。
此外对于自己来说,失败也给了自己一个全身心投入一线现场的机会。虽然这不是什么好事,感觉又难过,心里又孤单,但从失败中你能学到无数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如此,对职业人士来说,这个艰难的过程也是成长的动力。
如果你是希望成为领导的人,当你遇到失败的时候,你就要尽可能地挽回失败。从失败当中能够学到的就是绝对不能逃走,有自尊心地、有责任感地去挽回损失。
如果你经历了这种成功的失败,你不仅永远不会被失败打败,而且还有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败。因为在你负责任的过程当中,你能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无数问题和缺陷,还能培养自己作为领导的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