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颠倒的柏拉图主义
————第七章 、 虚无主义
————欧洲虚无主义
1、强力意志和永恒轮回表达了虚无主义的本质,因为如海德格尔所言,它们否定了世界或实存总体的某种“意义”。世界被还原为混沌。然而,这两种思想也将提供动力,让我们从混沌中创造新世界。
2、“何为信念?它来自何方?信念皆是 认以为真, 最极端的虚无主义即: 每种信念,皆为认以为真,都必然是虚假的,因为无真之世界。因此,视角论的虚幻,其根本在于我们(因为我们总是需要一个更明确、概括和简化的世界)——此为力度,即 我们能在多大程度是承认虚幻性,谎言的必然性,还不会被毁灭。就此而言,虚无主义因为否定了一个真之世界,或大存在,而成为一种神思。”
3、虚无主义并非大存在的馈赠,甚至不是强力意志或永恒轮回的直接后果。它是人类精神的信念或状态,产生积极的和消极的后果。尼采立论的基础是精神能量循环的增加和消散,它规定着人类的历史存在。他为自己设定的任务是培养新的超级人类,完成的方法是生产一套多元的信仰,从其最高成就的不断消耗中,促进一个将死时代的灭亡。
4、有距离的悲怆,对等级差异的感觉,是一切道德的终极基础;道德又是强力意志的人学表达的终极基础。把生命还原为了生理机能,又把生理机能还原为强力意志 。真理是一种信仰,因而也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比现实性更有力量。这是一种“实践的”而非理论的或形而上学的事实。
5、尼采《欧洲虚无主义》。第1段,基督教道德说面对生成的偶然性,为人类赋予绝对的价值。第2段,道德产生了真理性,后者揭示了道德的虚假。 第3段,理性主义的发展,认为上帝是一种极为极端的假设。第4段,自然绝对无道德,必然的心理情感根本无目的、无意义。第5段,“虚无”地活着是“最具破坏性的想法”。第6段,生命本身,毫无意义和目的,却不断轮回,无休无止的虚无:“永恒轮回”这是最极端的虚无主义,永恒的虚无(‘无意义’)!第7段,“为何要为自己想象一个‘超越善恶’的神?”第8段,人类会赞同所有带着自身基本特征的实存环节。第9段,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第10段,憎恨压迫即伪装的强力意志,生命即情感,生物冲动,不是简单的自我保存欲望,而是吸收、成长和克服的nisus。第11段,尼采认为被压迫者的毁灭是自己选择的;意志毁灭是一种更深得虚无意志。第12段,欧洲的佛教,无为,因为实存完全失去了‘意义’。第13段,从被动的虚无主义过渡到了主动的虚无主义。认为文明的虚无主义者是积极的虚无主义的修辞可以改造的合适材料,而缺乏教养的较低阶级却不是。第14段,尼采按照其生理条件而非政治地位对被统治阶级进行了划分。加剧贫弱之力的毁灭,从而清理它。第15段,最终会让谁成为最强者?那些温和派,这些人是最强健的,因为他们度过了难关,也不害怕难关。他们相信自己的强力,骄傲地代表着人类已经获得的力的层面。
————作为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
6、柏拉图,因为他的思想才有了形而上学,把实存本身(即存在物的存在)把握为型。诸型是不变的和真的,与易变的和幻象的相对照。 诸型作为大存在,可以让因之产生的实存物 有用、可见和出场,即成为实存物。在形而上学中,大存在即某物得以存在的“条件”。
7、 存在物并不关心自己会不会对人类有用;在一个物物交互作用,以及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包含在各种对自身环境因素的反应模式的宇宙中,这种有用性或可用性丝毫不让人吃惊。人类不会再利用物力去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者执行自己的意向。
—— 物的有用性并非来自人类意志。我能使用物,不是因为我按照自己的欲望和意向之象想象或投射它们,而是因为物象中的自然已经培养出了我的欲望和意向。
8、技术,如果可以支配人类意向和行为,将会改变我们认识真理和存在显现的方式。严峻的问题在于如何面对技术的挑战。
9、 人类总爱做自己能做的事,无论危险与否。因为这一点,而且因为我们无法约束科技的发展,谨慎的做法是以一种形而上学之类的学说为基础,区分对物高贵和低俗的使用或‘显现’,承认控制环境的欲望并非对意志的意志的表达,而是为了人类的善,以此来对技术中隐含的虚无主义风险做出反应。
10、’我思‘ 主体是一回事,诸法则作为 主体思考事物的条件,是另一回事。
11、只有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之后,才会有哲学。否者,每种观点都一样的善,无序和不公正与秩序和公正一样是善的。区别真理和意见的根据在于灵魂之眼能否看到稳定的实体:‘型’‘物相’
12、物服从,也抵抗,它们培养了我们的欲望,也阻碍我们的欲望。它们是有用、无用,还是有害的,取决于环境。
————欧洲佛教
13、人类实存作为大存在的馈赠,就是虚无主义。我们不是按照其物性或者有用性的释放来对待或者使用物的。对于物,我们唯一能采取的态度就是让其发生,这是直接运用了我们的释放,然后不在采取任何立场,甚至不再爱它们。但是,不对它们采取任何立场,让它们摆脱我们的意志,也就 抹除了一切价值投射,也没有对它们的等级排序了。一切在同一等级上,这就是虚无主义。
14、 为了吸收整个人类精神史,你必须回忆;为了行动和创造,你必须遗忘。
15、哲学修辞是无法感化民众的。要改造一个社会,就需要知识分子和理论家,调节哲学修辞,把它降低为民众可以理解的形式。严格的说,哲学革命是不需要超人的,他甚至还很危险。“没有把哲人和超人区分开来”哲人必须为革命做准备,他不能领导革命或者成为革命代言人。——这一“政治真理”
16、“不否认正义的存在”,我们不是通过参照正义型来识别行为或人的正义性的,而是因为在各种情况下看到了各种正义的例子。
17、物理学以及所有自然科学,都是解读;语文学家的任务就是调节和控制解读(搁置判断)
————第八章 、 大存在史
————回顾
18、尼采:(1)世界只存在于(人类)的表征中;(2)自然远离我们,在我们之外,不具备任何内在的生命。社会是我们的世界;(3)人类在这种社会历史现实中创造的一切,都是意志的主要动机的产物......甚至正义的意义也非认识的产物,而是意志的产物。
19、海德格尔用显现与隐蔽、祛避与遮蔽、呈现与隐退这样的诗性语言,重复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无即似乎存在的东西,或者反过来说, 似乎存在的东西即无,即大存在。
20、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经验上的那个高于什么是服从于本质上的什么高于那个的,海德格尔废除了这种优先性。他默认了实证论,更准确地说,一种启发性的实证论。
————前瞻
21、尽管一种现象是自显给观察者我的,我却可以通过排除我意识内的各种扭曲的视角,那些会干扰我直接触及现象的扭曲,通达现象。——这种假设根本靠不住,因为:按照康德的说法,我们只能思想我们可以思想的,我们只能看见我们能看见的。意识的核心地位。
22、对意向性貌似充实的直观或观察,必然会激起一个类似于柏拉图所言的回忆型的过程,这个型使我们观察生产实例得来的。然而在胡塞尔这里,我们最接近回忆的是想象力,从某种意义上,是想象力对真实的知觉或现象内容的篡改,生产了一种原相,独立于诸碎片或不纯的初显之象,而且是从中推导出来的。
23、 意志在现实中才显示本质,在现实中,一个实存的实体被驱使成为思想,此思即我思。
24、 世界不必是从我们对作为对象的现象的反思中推导或构建出来的;相反,世界所呈现的现象客观性必然是从更广泛的、甚至更全面的呈现中推导出来的。换言之,必须承认起初我们并未聚焦在世界上,而是聚焦于它呈现给我们的东西上,无论是单个实体,还是一个在世中的存在连续统。那张无缝的网本身不是世界,而是世界的再现,它证明了世界的出场,却并非那种出场或者向我的显现。
25、背后无所不包的“世界化”过程也是世界 被构建或 呈现的过程。一是规定这个世界的世界性的诸具体价值,等级排序,或真理划时代的馈赠;一是从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表、等级排序或者一套范畴等中构建一个世界的一般操作。
26、 各种知觉案例以及对知觉的心理反应表明,世界是通过世中之物呈现给我们的;但是反过来,世中之物也是通过世界呈现给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