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年鉴 第二卷 海德格尔与尼采》笔记

第一部分:文献汇编

1、人归属于存在者——无目标的

    人本身是存在着的——目标设定者

    在无目标之物本身中——目标设定者——还更深刻

2、只有客观世界受根据率的支配,所以客观存在的最普遍形式始终以客体方式意指“根据”!客观世界有条件地——时间性地——无持存——回溯到主体,而主体本身乃是意志的客体化。根据律不具有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效性——唯适合于表象领域,不可应用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亦即说,主体不是客体的根据。

3、一切错误中最愚蠢的错误在于,年轻的优秀脑袋相信丧失了他们的原创性,因为他们承认那种已经为他人所承认的东西是最真实的东西。

4、尼采把感性的东西看作真实的世界,把超感性的东西看作非真实的世界;这样一种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还完全固守在形而上学范围之内。着眼于“权力意志”,尼采把“是”消解为一种对权力意志的设定——整个存在之天命。

第二部分:阐释

5、海德格尔之前的形而上学家们没有能够思及 存在之 真理,也就是说那种最终的澄明,在这澄明之中 存在者得以在其 可理解性显示出来,并在这种意义上得以存在。

6、问题?时间(时间性、虚无、澄明、敞开状态、超越、遮蔽)是如何使存在者的自行显示得以可能的。人的此在的特殊运动乃是绽出的时间状态,此在通过与存在的关涉,也就是说,通过先行打开了意义领域,即 那个存在者于其中得以在其可理解性中显示自身的那个意义领域,从而超越了自身和其他一切存在者。这种有限的——时间性的超越使此在越出自身而迈向存在。 时间和存在都不是存在者,相反,它们构成使事物得以“存在”、即得以自行显示的必要的先验条件

7、开创——开展会在一个颠倒了的人类图景和世界图景的基础上完成,这种图景将符合柏拉图的譬喻中洞穴居民所在的那个阴影世界。

8、海德格尔把尼采的权力意志概念阐释为自身朝向自身的决断,此外,他还将权力意志和情感都阐释为超越,阐释为 超出自身之外

9、艺术家是一个工匠,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手工劳动者,而是因为使用工具而产出着的人类在自然内部以及在其基础之上所作的一次开创。——理解艺术何以让事物存在?

10、“超人”是在知道和创造的严格性中为存在重新奠基的人类。“根据存在之本质去评估的能力,亦即去行动的能力,这本身就是最高的创造”

11、 《存在与时间》的目标在于找到一个方案,以取代那种把人看作一种天赋理性的生物的形而上学人类概念。尼采始终受着对人类的形而上学定义的束缚, 不是把人理解为天赋理性的生物,即理解为一种有生命的活物,它具有逻各斯的秉赋(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传统根据这个秉赋把人类置于与神性事物的联系之中)却把人理解为理性地动物。这种被其意志所驱动的动物把合理性当作一种手段来运用,以求统治所有其他事物,从而能够提升自己动物性的权利和安全。尼采的人类概念,即作为永远尚未完成的动物的人类,是以增长着的人类权力为导向的。对于存在,尼采要么在对生命的保存并进而提高的意义上理解存在,要么在丧失、沉沦和退化的意义上来理解“不存在”。

*12、尼采的存在指的不是那个在缺席中的当前之物,而是存在状态,是一切 存在者的什么、如此以及如何尼采选中的是“作为 主体及其保全和展开的 人类的’存在‘,它完全是在作为生命赋权的’生命‘的意义去设定存在者,由此把它的食肉动物特征提升到无界限、无条件之物中去”。人类成为存有之真理的看守者身份的决断。——尼采颠倒了柏拉图主义对彼世的归依,宣告了上帝的死亡,忠诚于一种对人类的理解,这种理解承担了对此世的责任,并将人类置于存在者整体之中。尼采的形而上学是在为对地球的技术性统治辩护。

13、技术推进了工业化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并从而将民族撕裂为阶级和党派,要对阶级斗争负责的,是劳动者那自身隐藏的形态,而不是不同团体或人群之间的冲突。

14、在古希腊与中世纪思想那里,存在意味着被生产的存在,如造物主的创造,而在笛卡尔那里,存在则意味着被表象的存在,即意味着是一个有自我意识并寻求权力的主体的客体。

15、存在即意味着是一个客体,即,是某个认识主体的某个清晰确切的理念。权力意志作为完成了的主体性就是最高的和唯一的主体,亦即‘超人’。

16、存在者想要最终在它全部的复杂性中向人类展示它自己,而人类想要以我们现在已经和将会继续采用的那些方式去操纵存在者——其中包括他们自己。

17、海德格尔坚持,人类的命运既不能通过人类主体的社会互动而得到理解,也不能由此被贯彻,而是从超人的进程中发展出来的,对这些进程只有少数伟大的思想家和诗人能够理解。

18、真正的重复并非是对那种可以被看作过去之物的东西的单纯重复,它是绽出的,它在某个“今日”的成形之中 指向开端在未来的 释放, 这个今日的形态总是传统的构型。每种语言用法是怎样总是已经根植于某种事实性生活的情境中的。哲思总是一项根植于某个情境中的事实性事情,这个情境就其自身而言则是对传统的纯然重复,而生活将毋宁始终只是对传统的纯然重复,而不是传统的一种自行敞开、表现和居有。

19、哲学的建构,必然是解构,也就是说,是一种在对传统的历史学回溯中所执行的对所传承者的拆建,这并非意味着把传统否定和判决为无效,这恰恰意味着对传统的肯定性居有。













请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分享到微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