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诗意地栖居——超译海德格尔》笔记4

四  人,诗意地栖居

1、我为什么住在乡下?

——南黑神林,滑雪小屋,体验风景,人自身的存在整个儿融入其中,思深深扎根于到场的生活,二者亲密无间。

——孤独有某种特别的源始的魔力,不是孤立我们,而是将我们整个存在抛入所有到场事物的本质而确凿的近处。

2、荷尔德林:请赐予我们以双翼,让我们满怀赤诚,返回故园

——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还乡就是返回与本源的亲近。

—— 必须有思者在先,诗者的话才有人听

——语词一旦出口,脱离忧心诗人的守护,他就不易把握说出的隐秘的发现 与夫若即若离的亲近的全部真理。所以,诗人转而求助他人,后者的回忆有助于领会诗的吟哦。正是在此一领会中,每个人都将替自己找到适合自身的还乡之路。

——说出的语词须置于诗人和他的亲人共同保护之下

3、文学作品的有效性,是由当时的现实性衡定的。但 现实性本身,又是由那些形成公众文明观点的机关制造并控制的

4、我们通过什么达于安居之处呢?通过建筑——那让我们安居的诗的创造,就是一种建筑。

5、当今社会,到处都是不加管束、缺乏节制、貌似机敏的谈吐、写作和话语广播的泛滥。人以语言的塑造者和主人的身份自居。殊不知实际上,语言仍是人的主人。主从关系一旦颠倒,人就耽迷于花样百出的阴谋诡计。语言于是沦为表达的工具。

——人在其中本真地倾听语言的召唤的那种对语言作出的东西,是用诗之因素在说。

——诗人愈富诗性,其言说愈自由(对未能预见之物愈能敞开而从容)他用以使其言说的东西符合一种尽心尽力的倾听的纯洁度越高,它的言说离开那种只关心对错的单纯命题性的陈述就越远。

6、“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劳绩: 通过自身劳动所获得的功绩)

——“充满劳绩”是对安居的限定成分。人不仅要栽培那些产生于自身的东西,还通过建立那不可能倚靠生长而存在并持存的东西来 建筑。在这种意义上建立的,不仅有人的居所,还有由人手并通过人的筹划制成的一切 作品。但是,在这种建筑中表现出来的人的劳绩,决不能囊括安居的全部本质。相反, 当它们纯粹为了自己的缘故而被追逐被攫取时,还会否定他们自己安居的本质。

——“诗意的”安居要把人拨离大地,要虚幻地漂浮在现实的上空。

——“安居”通过附加“于这块大地之上”道出了诗的本质

——正是诗,首次将人带回大地,使人属于这大地,并因此使他安居。

7、诗是一种度测。人的基本的度测行为在于他 首次接受尺规而后才将其应用于每一具体的度测行为。

—— 接受尺规的行为发生在诗中,作诗就是按严格接受尺规的字面意思理解,人就是借作诗 第一次接受对其存在的度测的。

——只有当诗发生和到场,安居才发生。 安居发生的方式,其本质,我们现在认为就是替所有的度测接受一种尺规。此乃本真的接受尺规。

——诗,作为对安居之度测本真的测度,是建筑的源始形式。诗首先让人的安居进入它的本质。诗是源始的让居。

8、发挥思的力量,最大的阻力,恰恰在于规定物的物性。因为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导致前述努力的失败呢?质朴无华的物颇为固执地躲避着思。

9、艺术就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

——一走进作品,我们顿时到了与平常所处的世界迥乎不同的另一个天地

——正是通过作品,而且也惟有在这作品中,器具的器具本性才第一次显现出来。

——存在者进入了其存在的无蔽之境。

——如果在作品中出现了对特殊的在者的揭示,揭示它是什么和如何是,那么,这儿就有一个发生,一个在起作用的真理的发生。

10、作品属于何处?作品之为作品仅仅属于它所敞开的领域。因为作品的作品之在就在而且只在这敞开中到场。

——在作品中有起作用的真理的发生。

11、世界是什么?

——在那里的可数或不可数、熟悉或陌生之物的简单聚拢

——由我们的表象加在这些给定事物总和之上的一个单纯想象的框架

——自以为稳熟的可触可感之物的存在

——立于我们眼前的一个可见的对象

—— 只要死生之道、祸福之路一直激荡着我们,驱我们进入存在,那么世界就永远是不可对象化的,我们也永远不是世界的主体

——顽石无世界,植物动物同样无世界

—— 作品作为作品缔造一个世界。作品使世界的敞开始终保持其敞开

12、作品使大地成为大地

——器具,质料愈好,愈适用,就愈是 消失到器具的器具性存在中;

——相反,作为作品存在的神殿,它建立了一个世界,却不导致质料的消失,恰恰是神殿首次使建造神殿的质料 涌现出来并进入作品世界的敞开之境。

——大地独立而不待,自然而不刻意,健行而不知疲惫。

—— 作品把大地本身移入世界的敞开并把大地保持在那里,作品让大地成为大地。

——但是,大地的这种确立,为什么要以作品自行置入其中的方式发生?以这种方式达于去蔽的大地又是什么?确立大地,意指把大地带入自行隐退的敞开中。

13、世界和大地的对立是一场斗争

——世界是一个历史性民族的天命中单纯而本质的广阔道路之自行揭示的敞开;

——大地则是不断自行封闭自行隐藏的东西的自发涌现;

——世界把自己的根基扎于大地,大地则通过世界而突现出来。

——世界和大地的对立是一场斗争 ,在本质性的斗争中,对立双方都提升自己以达于各自本质的自我肯定。不过,本质的自我肯定,又决非顽固坚持某种偶然状态,而是对 自己存在之被遮蔽的源头的顺从

—— 斗争中,对立的每一方都把对方带向自身 之外

——因此, 斗争越是作为真正的斗争,进行得就越激烈,而双方也就越是坚定地使自己进入单纯的彼此依属的亲密中

14、作品缔建世界和大地

——充当了世界和大地之役的挑动者

——完成了对这样本质的斗争的挑动

15、遮蔽的否定

——作为拒绝为一切澄明之所(去蔽)提供它(遮蔽)的无尽的源泉

——作为伪装,它又把不能抹煞的严重错误加于一切澄明之所,真理恰恰就是这样发生的。

——遮蔽的否定,就是要指出 真理的本质中澄明之所(去蔽)与遮蔽之间那种对立。真理的本质本身正是这种源始冲突,在这冲突中 ,既出现又抽回自身的敞开的中心获得凯旋。

—— 作品的作品存在乃真理的一种发生方式,通过缔建世界和展示大地,作品本身成了世界与大地之役中的一场战斗,作为整体的 在者之无蔽,或真理,就在作品挑起的战斗中凯旋。

——此一敞开发生于 在者中间。它展现了我们已经提及的一种本质特征。世界和大地就属于此一敞开。 但世界并不简单地就是与澄明之所一致的此一敞开,大地也不简单地就是与遮蔽一致的封闭。世界是一切决断所循的本质的主导方向的途径的澄明之所。 每一决断,都基于某种未被把握的、遮蔽的、捉摸不定的东西之上,否者它就不是决断,大地不简单就是封闭而是作为自行封闭的兴起。 世界和大地从内在本质上讲,总是处于冲突中,它们本性好战。只有这样,它们才进入澄明之所与遮蔽的冲突

16、在作品中,起作用的是真理,而不是某种真实的事物

——神殿矗立于它所在之处,其中就有真理的发生,这并不是意味着,神殿真确地反映或表现了某物,而是说, 作为整体的在者被带入无蔽之境(真理)并且被保持在其中。

——保持原义就是照料、保存、看护。

——真理在梵高油画中发生,这也不是说,某种事物被正确地描划出来,而是说,通过油画对鞋的器具性存在的揭示, 作为整体的在者——处于相互作用之中的世界和大地——趋于无蔽 (真理)之境

——美(澄明之光)是无蔽性真理的一种呈现方式

17、正如作品如不被创造即不能存在所以它本质上需要创造者,被创造的作品如果没有保护者,也不能自行进入它的存在。

——作品作为作品而存在,总是与它的保护者休戚与共

——保 护作品意味着:站到发生于作品之中的在者的敞开中去。但这种保护的“站进去”,乃是一种知

——此一知并不在于有关作品的信息和概念,谁真正知在者,谁就知:他的意志要他在存在者中间做些什么。

—— 意志之知或知的意志,乃是生存着的人之进入在的无蔽和顺从在的无蔽

18、生存的本质就是站出来,站到在者的澄明之所本质的分裂中去......

19、 真理,作为存在者的澄明之所和遮蔽的斗争,发生于创作中,就如诗人作诗

——正是由于艺术这一诗的本质,艺术才在众在者中间打开那敞开之境,在此一敞开中,一切事物都非同寻常地存在。

20、 语言的功能,决非只是把公开或秘密交流的东西诉诸言词或表达;语言只是把在者如其所是地第一次带入敞开之境

—— 哪里无语言,譬如在石头、动物和植物的存在处,哪里也就无在者的敞开

—— 通过第一次命名在者,语言将众在者带入言词和显现。此一命名,将在者指派给它们的在。这样的言语,是澄明之所的投射......

——投射之言说就是诗,即世界与大地的言说,诗即在者之无蔽的言说。

21、艺术作品的本源——即创造这和保护者共同的本源,也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此在的本源,是艺术

——之所以如此,乃因为艺术本质上就是一个本源:真理进入存在亦即成为历史性的真理的一种特殊方式。

22、建筑并不仅仅是通向安居的一种手段和道路——建筑本身就是安居。

——安居是凡人在大地上的存在方式。

——无家可归是安居的真正困境

23、安居——指在某地逗留、驻留——和平地是(在)着,被带到和平中,在和平中居留——和平意指自由——而自由又指被保护,使免受伤害,免于危险,受到保护,使免于某事

—— 真正的保护是积极的东西,它在我们事先让某物处于其自身的本质时,尤其是当我们使某物隐匿于它的本质处,当我们在这个词的真正意义上将它“解放”为:将......围起来时,方才发生

——安居,置于和平中,就是说,处于和平中,处于自由中

——自由在其本质上保护一切,安居的根本特征就是这种保护,它遍于安居的整个领域

——大地和苍穹、诸神和凡人,这四者凭源始的一体性 交融为一:四重性(凡人就是通过安居而在于这四重性中)

——只要人驻留于大地之上,天空之下,和诸神面前,那么,人而且只有人才能死,并一直死着

24、凡人以拯救大地的方式安居

—— 拯救并不仅仅是把某物从危险中拉出来。拯救的真正含义,是把某个自由之物置入它的本质中

——凡人以把天空当作天空接受过来的方式安居

——凡人以把诸神当作诸神来迎候的方式安居

——凡人安居,还在于他把自己的本质——让死称其为死——予以体现。这样才可能有一种好死。

2021-08-10

请使用浏览器的分享功能分享到微信等